(种田)小户人家(27)

作者:芦花浅水 阅读记录

中年人袁康安却摇了摇头:“抛弃孩子为夫殉情,为母不慈,为妻也不算有义,以后啊,这孩子要受苦了。”

晏庭卓没参与讨论,他是不理解殉情的,更不理解抛弃孩子殉情,说起来他的想法跟袁康安倒是有些相似,就是觉得小孩可怜。

但现在是乱世,别说小孩,谁不可怜?能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他埋头苦吃,饭吃到肚子里,肉长到自己身上,这才是正经事。

他这个样子落在众人眼里,就是一副不知感情的懵懂小孩样,惹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大家又转了话题,纷纷问起来接下来的去处。

郡城虽然缺人才,但更希望找本地人提拔,他们这种没有根基且学问也不够的,真的谋个一官半职是肯定不够格的。但是去底下县里,就成了香饽饽。

县里缺人缺得厉害,听闻某一个县甚至破格提拔了一个秀才当县令,因为县城里就剩下几千人口,几千人里找不出几个识字的。

这对袁康安来说是一个好的讯息。

巧的是,袁康安和甘舟都被安排在谷泰县,而晏庭卓要去的宝桐村,正是谷泰县下辖的双田镇下的村落。

三个人都十分高兴。

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各奔前程。想到这里,众人心中都有些不舍。

但是对未来的盼望冲淡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每个人都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很快,他们就各自收拾包袱离开小院。

离开之前,晏庭卓还收到了彭户吏发给他的辛苦费,约莫三百多个铜板。

他厚着脸皮想要一点红薯,彭户吏没有答应,却也没有拒绝,只是给了他一个奇怪的眼神,说道:“你先去村里落脚。”接着把他赶了出去。

幸运的是,正好有人要去谷泰县送文书,三人还蹭上了回去的顺风车,本来需要走三四天的路程,坐车不过大半天的功夫。

到了县城,把身份户籍办好,又蹭着袁康安的面子休息了一晚上,剩下的路就要靠晏庭卓自己走了。

晏庭卓靠别人的口述,自己画了个简易的地图,背着自己仅有的行李就冒雨上了路。

谁料刚出城没多久,他就迷失在这杂草丛生的路上。

总感觉这一幕似曾相识?

地图的东南西北是很清楚的,但是……

他迷茫地环顾了一下四周,阴雨绵绵也阻碍了视线。

哪边是北来着?

第五十九章 巧遇方家

下雨天路难行,晏庭卓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他舍不得将唯一的一双厚鞋子弄湿,索性直接穿了一双草鞋。

现在已经是深秋,下雨更是冻得他脚趾冰凉。

不知道走了多远,才看到一个草棚子,他连忙跑过去躲雨。

草棚子似乎废弃已久,只角落里有一个没有拆的灶台,还有不知道放了多久的一小捆木柴。

晏庭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点了火,烤了一会儿,整个人才暖和了几分。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说话声。声音还很熟悉。

“你舅舅多好的人啊,怎么就……唉!也不知道你表弟他们流落到何处了。大郎啊,以后咱们还是得找人打听打听。”方兴文感叹着。

接着是方大郎的声音:“是,父亲。咦?前面棚子里有人生火了,怪冷的,咱们也去歇歇脚吧。”

晏庭卓赶紧迎了出来:“方叔!方大哥!别来无恙!”

方兴文和方大郎看到他,也是一脸惊喜:“怎么是你?”

双方叙了叙别情。方家父子听说晏庭卓的目的地正是宝桐村,更是直呼缘分。

多亏了两父子,晏庭卓这次没走什么冤枉路,雨停之后,三个人一路不停地走到了宝桐村。

村子并不算偏远,甚至离官道还挺近。可是也正是因为太近,当年官府强制抓壮丁,村子里所有的青壮年男子全部都没有回来。后来很多人就拖家带口地躲灾,让这村子几乎成了无人村。

这也令安王安置流民格外的顺利,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村子里走不掉的都是老弱病残,个个都被吓怕了。

三个人进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每人都背了不少东西,个个累得不轻。

有一个小孩在村口张望,看到三人身影,仔细分辨了之后跳起来大喊:“父亲!大哥!”

方兴文听到儿子的声音,疲累都消了不少,他笑着对儿子说:“五郎真是有心了,还来接我们。”

方五郎过来要接过父亲的东西,却听方兴文吩咐道:“你去看看村长家还点着灯没,要是还点着灯,就说我们一会儿去拜会。”

方五郎应了一声,蹦蹦跳跳地去了。

到了方家,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晏庭卓确实早就饥肠辘辘。要回报方家人,后面有的是机会,于是他这会儿也顾不上客气,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期间方兴文和方大郎又细细跟他讲了村子的情况。

现在的宝桐村有三十几户人家,只有四户是村里的原住民,都是老弱病残,剩下的全是朝廷安排过来的流民。

村长是由里正指派,正是那四户原住民中的一户人家。村长是个老人家,原本就是本村的村长,在他们入住之前,就独自带着一个小孙子在村中留守。

从安家的这几天来看,目前村里没有什么挑事的刺头,也可能是时间太短,看不出为人处事,但至少目前看起来都还算是老实本分。

听到这里,晏庭卓心中大致有数了。

吃完饭,天已经黑透。听方五郎说村长家已经熄了灯,他们打算一大早起来再去拜会,于是晏庭卓跟方五郎挤在一个屋,早早地睡了。

第六十章 就此安家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亮,晏庭卓就被方兴文带着去了一趟村长家。

村长听说是流民落户,大概地问了一下他的来历。

晏庭卓已经将自己的“来历”背了个滚瓜烂熟,此刻被问起,也是对答如流。

村长见他面目俊朗,言谈举止也大大方方,首先印象就好了不少。

又见他身材虽然瘦削,个头却不低,想必未来也是个人高马大的体格,他对村子里来个壮丁的事也算是乐见其成,于是态度也很是和煦。

不过和煦归和煦,该提点的还是要提点:“若是为村里立功,也可以提前落户。若是做了什么作奸犯科之事,我们村可留不得你。”

晏庭卓自然是连连答应。

村长告诉两个人,现在村子里的连成一片的好田地不多了,但荒地多的很。说着拿出来分田地册子,给晏庭卓选。

果然以前被耕作过的熟田被分割的有些零落,没分的都是离村子居住区比较远的。他看了半天,在方兴文的建议下,选了一块跟荒地连着的一大片的地。

村长用别人看不懂的记号在纸上记了几笔,才收走册子,安慰他:“连着的地好耕,以后你开了荒,家里所有的地都连在一起,干活就更方便了。”

一事不烦二主,接下来是选房子。

村里的剩下的空房子倒是也不少,但能住的只有四五处。其它的要么是年久失修四处漏风,要么是危房快塌了,根本不敢住人。

村长道:“你要是想选一块地皮也行,只是房子要自己盖了。”

晏庭卓想着,如果选个地皮,就得一直在方家蹭住,他们虽说有些逃荒路上的交情,但归根究底也算是萍水相逢,并不想一直欠这样的人情。再者,方家人口多,也住不开。

他婉拒了村长的好意,说自己还是想找个能直接住进去的,有什么问题,可以住进去之后慢慢收拾。

方兴文有心让两家做邻居,一直劝他选自家隔壁的房子。

晏庭卓则有他自己的主意。他多少还有点残留的隐私意识,想要清静一点,于是又看了看村子边缘的地段。

方兴文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随他去了,还给他出主意:“这个不错,这里离河边近,附近空地也不小,朝廷不是说每户给三亩地盖房吗?你这扩建起来也不麻烦。而且离我家也不远,走动方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