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小户人家(67)

作者:芦花浅水 阅读记录

里面坐了个气度高华的公子,和一个中年人。

那公子一开口就漏了气:“唉哟,这路也太破了,颠的本官浑身疼。”不是杨县令是谁?

中年人也是个熟人,正是丁师爷。

丁师爷先揉了揉腰,跳下马车,又扶了杨县令下车,两人在车下站定。

晏庭卓悄声在唐子帧耳边说了两人身份,然后两人一起上前见礼。

附近的村民正在乐呵呵的围观,一听说这是杨县令,纷纷傻眼,扑通扑通跪了一地跟杨县令行礼。嘴里喊什么的都有——

“叩见青天大老爷!”

“见过县令大人!”

“草民给大老爷磕头!”

杨县令一高兴,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抓了一把什么东西,天女散花般的往众人身上一扔,嘴里喊着“免礼免礼”。

晏庭卓只觉得眼前金光一闪,一颗金花生落入怀中。

散财童子,名不虚传。

村民们磕头磕地更加起劲。

杨县令却不理他们了,只看着唐子帧,一脸惊奇地问:“你是唐案首?我竟不知道你有这般精致的好相貌!等你以后考到殿试,肯定能当个探花郎!”

丁师爷在旁边咳咳两声。

杨县令立刻改口道:“呃,肯定能当个状元郎!”

唐子帧也不知道一县父母官竟然如此跳脱,只能礼节性地谢过杨县令。

这时丁师爷开口道:“唐秀才,晏童生,听闻文先生住你家,我们杨县令特来拜访,烦请二位带个路。”

晏庭卓应了。如此几个人一动,后面几辆马车也跟着动了起来。

等马车走过去,跪拜的人才慢慢抬头。

一堆人急不可耐地看向怀里的东西。

“金……金子!是金子!”一村民不可思议地喊道。

“我也有,我有好几个!”

“我捡到两个,你们捡到几个?”

“我三个。”

“四个,四个,哈哈哈我发财了!”

“我就一个……”

“早知道我也跪近一点了,我一个都没捡到啊……”说话的人追悔莫及。

但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来一个结论:县令真是财大气粗啊。

阿井刚服侍着文夫子吃完饭,杨县令和丁师爷已经走到了晏家。

杨县令眼尖,看到碗里的青菜豆腐,失声问:“你们竟然清贫至此,只能给文先生吃这个?”

他一拍大腿感慨道:“早知道农民日子艰难,不想竟如此艰难。文夫子,您上次说没学生,等院试考完,不就能出几个秀才了吗?县学如今也筹备的差不多了。您还是同我去县城里吧,这里太苦了。”

文先生到底是有些书生意气,一想到在新朝做官就浑身不得劲,对“二臣”的名声有些介意。

再者,他这些日子在这里住的怡然自得,还难得感受到了天伦之乐,因此以“受伤需要弟子服侍为由”再次婉拒了杨县令的邀请。

杨县令悻悻地让人留下东西离开。

丁师爷安慰他:“古人尚有三顾茅庐之说,这次不成也不必气馁。”

杨县令听到这句话,他突然想到什么,自己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丁师爷奇怪地问:“这么快想到办法了?”

杨县令自信满满地道:“是啊,不是您教我的吗?三顾茅庐啊!我才来了一次,再来两次就妥了!”

丁师爷:“……”

表兄啊表兄,你英明一世,就亏在子嗣上了!瞧瞧你生的好儿子!丁师爷在内心暗暗腹诽。

过了两日,杨县令又来了。

他大手一挥:“将后面车上的东西搬过来!”

几个人陆续抬着几个大箱子走进屋内。

就在众人以为他又要砸钱时,他伸手将盖子一掀,满满一箱子书!

杨县令得意洋洋地说道:“这样的书我带了两车过来,夫子您慢慢看,我下回再来!”

说着竟就这么走了。留下一院子的人懵逼不已。

晏庭卓从地里回来,看到这满屋子的书,忍不住啼笑皆非。

不过,这确实是搔到了文先生的痒处。晏庭卓觉得,文先生已经动摇了。不过,他连拜师礼都没有行过,并不是文先生的正经弟子,只是捎带着教一教,这种事情,他也没有插嘴的余地。

更重要的是,唐家的房子得抓紧时间建了,因为再过不久就要抢收小麦,压根召集不到这么多人手。

第一百二十一章 麦收季

在晏家好吃好喝的招呼下,所有盖房的人都干劲十足,唐家的房子终于盖到了尾声。

晏庭卓之前还去帮了忙——屋子里的大梁,是他亲自上的。

房屋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完工,就差青砖铺地,装好门窗,粉刷墙壁。

这些都弄好之后,就是请人打家具了。

木匠是村长找人介绍的邻村的人。

屋子建好之后,唐子帧特意算了个宜入宅的良辰吉日,打算搬家。

晏家的房子是在全村人的见证下盖起来的,搬家暖房的事,唐子帧也没有十分吝啬,出钱让大家吃了个痛快。

如此,晏庭卓总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但是人搬走了之后,他心里却总有种老大的别扭 。

唐子帧这个人,平时不声不响的,没想到他竟然这么有存在感。人没在屋里,总觉得少了许多啥似的。

可能是因为阿井动不动就往那边跑,晏家现在冷清起来,总给他一种孤家寡人的错觉。

不过他很快就没有什么心思伤春悲秋,因为村里已经开始为抢收麦子做准备了。

老村长傍晚时分来到晏家,不为别的,就是想找晏庭卓出力气。

“眼下就快到芒种了,咱们村里还没有晒谷场。老朽想着,晏大郎你在我们村年轻人里也十分有威望,不知道能否带这个头?”老村长姿态放得很低。他知道读书人的清高,但见晏庭卓依然勤劳下地耕种,才敢过来试探着问一问。

晏庭卓没有种麦子,但这这种时候他如果袖手旁观,以后再宝桐村也难做人。于是他痛快地应了下来,叫上方大郎和弄火炕、造房子时认识的人,这样熟人再叫熟人,一下子来了二十多个大小伙。

不知道老村长在哪里弄了几个大大的石碾子,已经在选好的巨大平地边上等着他们。

如今没有水泥,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将地弄平。石碾子在平地上来回滚动,将土地一遍一遍地压实,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将这块地压的平整又瓷实。这就是他们要用的晒谷场了。

以防万一,篾匠还专门做了许多席子,争取万无一失。

这天晏庭卓刚到地头,方兴文来找他,提到村里有不少老弱病残,想着是不是能请晏庭卓也一起搭把手。

晏庭卓正奇怪,为什么是他来提,而不是村长。继而想到村长家是老弱病残占了三样,真提了就有徇私之嫌,才恍然大悟:可能是村长给了暗示。

晏庭卓答应了,专门在一个大家都在的时候提了提这个事。

大多数人家不像晏家这么有底气,全部种的新粮。他们种惯了麦子,也愿意以麦子为生。勤快的人家更是在自家人头范围内又开了不少荒地,加起来六七十亩。

这是无比巨大的工作量。

抢收是要看天时的,如果下雨,粮食一发霉,那就等于是毁了,一整季白干。

所以对于这个提议,基本上大家都没什么意见。

不过这种事情不是随便想想口头应下就行。他得先统计一下需要帮忙的人的情况,和能帮上忙的人有多少。

村长暗暗地给了他一个感激的眼神。

老村长虽然有点自己的小心思,但大面上是不虚的。

他已经提前把各家各户的情况摸了个透,对哪家需要帮忙的,心里也多少有个数。

他主动提出:“不能让出力气的人白干,我提议用粮食换!”

这个大家基本上也没什么意见。大家伙围在一起,商量了一下用多少粮食换多少人力的事,一直商量到月上树梢才各回各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