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炮灰皇子后(136)

作者:珑韵 阅读记录

当然了,还有更甚至,觉得嘉奖应当取消,重新处罚,只是处罚得轻一些。

萧芜被这些人的无耻言论,气得差点要当初昏倒,还是承安帝见他如此,率先反驳众人。

“难道你们就不好奇,西州军是如何发现的这种石头吗?”

承安帝痛心疾首,“那是因为他们饿得连草皮树根都挖完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挖石土充饥!”

“是朝廷对不起西州军!”

承安帝如此说,下面的议论声倒是小了一些。

杜昌明看了一眼萧芜,上前道:“若我没记错,石盐要想制成盐,可比晒海盐难多了。大雍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盐,九成都是沿海地区晒出来的海盐。”

杜昌明是户部尚书,而盐的生意都是朝廷控制的,朝廷卖盐的钱,自然都进了户部的口袋。

杜昌明继续道:

“若萧将军并没有将石盐提炼成盐卖,而只是卖石盐的石头,那岂不是就如卖海水一般,都是没有经过提炼的东西。

虽然我们禁私盐,但是百姓若是卖海水,且有人愿意买,那我们也不能将卖海水的人抓起来吧?”

杜昌明这话一出,顿时将众人的思路给带偏了。

同样是制盐,石盐是石头,海水是水,石盐和海水好像确实能算作相同的东西。

况且杜昌明是户部尚书,他本身就负责大雍的盐铁。

连户部尚书都说卖石盐等于卖海水,不算贩卖私盐了。

其他人也没找到反驳的点。

而且承安帝也证实,萧谨行卖的就是石盐,而不是盐。

至于是石盐还是盐,其实承安帝也不清楚,因为萧谨行信里根本没说。只说找到了有咸味的石头,看着像是石盐,然后忽悠乌思和瓦耶的人用粮食换这种石盐。

现在承安帝说卖的就是石头,户部尚书也说石头不算贩盐,另有右相一党,也纷纷站出来帮着说话,于是其他人只好放弃。

关于对西州军的奖赏,承安帝并没有在早朝的时候宣布,于是散朝之后,承安帝单独留了萧芜。

承安帝知道朝廷各处都有问题,就比如今日兵部欺上瞒下这件事,他想做一个明君,但是总有手遮住他的眼睛,让他看不清楚下面发生的那些腌臜事。

因为西州军的事,君臣两人在书房里好一通互诉衷肠。

承安帝抱着萧芜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他们为何会被逼成这样,还不是因为朕!是朕没管好,是朕对不住那些好儿郎。

幸好谨行是个懂事的孩子,别说他卖的只是石头了,就算他真的卖盐给将士们换粮,朕也不会怪他。

若不是他走这一招,我数万将士,就被饿死在西域了,甚至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死因是什么。”

承安帝越说越觉得凄凉,越说越觉得难过,最后又哭了一场。

萧芜一边老泪纵横,一边安抚承安帝,说着西州军有幸得遇明君的话。

一个时辰后,承安帝终于放了萧芜离开。

两人各自整理了一下发丝和面容,除了眼眶还有些红外,丝毫看不出之前的惨样。

萧芜离开皇宫,回到自家马车上,侍从见他半天没有发话,于是问道:“大人,现在出发吗?”

萧芜未答,而是让对方取来一只火折子。

侍从莫名,但仍旧从怀里掏出一只火折子递给自家大人。

车帘放下,萧芜从衣袖里掏出一张纸条,捏住一角,用火折子点燃。

跳动的火舌下,隐约可以看到四个字,

——以盐换粮。

火舌彻底将纸条点燃,灰烬落在茶盏当中。

第86章

这张纸条是萧芜在昨日傍晚收到的,信鸽来自于自家夫人的娘家长安白氏。

然而萧芜打开才知道,这没头没尾还没有署名的纸条,并不是出自白氏,而是来自于萧谨行之手。

虽然字迹与书房里摆着的,能气死人的五六封家书不同,但是纸条上却留了一个父子俩间约定好的标记。

萧芜展开纸条,只觉得被一道惊雷劈中。

以盐换粮!

若是有人告发到陛下面前,萧谨行十年的战功,将会顷刻间化为乌有。

朝中有多少人眼红他们父子俩一文一武,居于要位。若是这么大的把柄落于他人之手,再加上其他人落井下石,即便萧芜是丞相,也保不住萧谨行。

萧芜脑中瞬间闪过数套应对方法,然而等他再次看向手中纸条的时候,整个人冷静了下来。

谨行远在西州,离长安千里远,他的消息如何能送到长安外祖家,再由白氏传信回来?

萧芜并没有觉得这张纸条是伪造的,因为没有意义。

若是有人想要构陷谨行,那最好的方法,定是将这个纸条透露给有用之人,让他们告发到陛下面前去,而不是给他这个爹送来。

既然是萧谨行自己写的,且让人送到了长安,那说明定是有他可信之人,去了长安,或是路过了长安。

这样的信,不可能交予泛泛之交的朋友,亦或是从西州过来的商人。这送信之人,定然是西州军自己人。

西州军如何会去长安?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

西州有战报传回京都,谨行令那人将这封信递到了长安白家,让白家人飞鸽传书回来。只怕连白家人,都不知道这封信的内容。

按照长安与京都的距离,以及传信之人日夜兼程的速度,最迟明天,西州的战报就要抵达京都。

若是寻常,将军的家书即便是传信官带回来,也是在递了战报之后。这信赶在战报之前交给自己,应当是让自己做好准备。

-

马车里的萧芜闭上了眼,谨行考虑得果然没错。

即便萧谨行将西州军以盐换粮的事,禀报给了承安帝,承安帝也只打算将西州大胜以及西州军军粮被劫的事,宣告出来。

前者,开疆扩土,足见他的英明。

后者,正好可以拔出朝中的毒瘤。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承安帝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将西州军以盐换粮的事说出来。

但这就是一道雷。

若是萧谨行不禀告给承安帝,日后被人告发,那就是大罪。但今日他将此事与西州军粮草被劫,并且西州军大胜的战报,一同传回。

承安帝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处罚于他。

攻城略地的喜悦,和将士们粮草被劫的悲痛,足以让他觉得,幸好西州军懂得变通,以盐换粮换了活路,才不至于数万大军活活饿死,甚至还因此打了胜仗。

但这只是承安帝当下的想法。

其他人并不知内情,日后萧谨行仍旧可能被人告发,待到那时,承安帝会不会承认自己早就已经知情,并且免了萧谨行的罪,就不可知了。

自古圣心难测。

萧谨行明白。

与承安帝做了几十年君臣的萧芜,更加明白。

所以今日他才当众让承安帝说出西州军粮草的来源,承安帝今日所受震撼颇大,以萧芜对他的了解,在此情形下,他定是要保西州军和萧谨行的。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承安帝说出西州军以盐换粮后,将这一切合理化。

此事是在朝堂之上,君臣之间明明白白下了定论的。日后再也不会有人,将此事拿出来攻讦萧谨行和西州军。

萧芜扯了扯嘴角。

至于今日早朝之后,承安帝拉着自己哭诉,君臣抱头痛哭了半个多时辰,其中的真心与假意,各自都清楚。

承安帝既是痛心自己治下,出了这等抢劫军中粮草的荒唐事,同时也是做给萧芜看的,让他们父子俩觉得圣心是在他们身上的,陛下只是身不由己罢了。

他在安抚萧芜和萧谨行,尤其是刚刚打了胜仗的萧谨行和西州军。

这一切,不过是帝王之术罢了。

谈不上坏,至少他还愿意做做样子,而不是卸磨杀驴。

正是因为承安帝还愿意顾及君君臣臣,尚有雄心壮志,他们这些臣子的日子才好过一些。毕竟大雍上一任帝王还不如承安帝,这才搅得朝中派系杂乱,地方上一片混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