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炮灰皇子后(288)

作者:珑韵 阅读记录

程博士这话一出,场上顿时一片嗡嗡声。

“二十篇分不出高低的文章?”

“此次春闱有这么多棘手的对手?”

“史泉的诗赋我看过,这里一定有他!”

“那我觉得一定有王家的公子,王公子名声在外,才学出众,此番定然有他。”

“……”

众人议论纷纷,云舒也有些好奇,光诗赋就分不出来高低,那今日这学子交流会,岂不是要开到晚上去?

好在他只是围观群众,不需要从头到尾都在,他甚至已经在考虑一会儿要不要带萧谨行提前跑路。

程博士抬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随后拿起第一篇诗,道:“这篇是来自西州学院余子安的……”

云舒光听到名字,眉头就皱了起来。

他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他没有文采,作不出好诗,至于余子安他们,即便有边实教导,但三年时间,也不可能直接成为大文豪。

果不其然。

“《将进酒》……”

后面的云舒不用听,也知道内容是什么。他突然有些生气,这些孩子怎么能弄虚作假呢。

很快这份弄虚作假便到了他头上。

程博士读到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后,还分外意犹未尽,最后他连叹三声,道:

“其实这篇文,不应当被选中,因为这不是余子安自己写的,但是我们评审团一致认为,这样的文章,理当被大家知晓,让诸位看看真正的诗才是何模样,所以才破例将其拿出来与诸位分享。”

在场数千人鸦雀无声,还是云舒身边的大长公主问道:“不知这诗究竟是何人所作?”

这是在场所有人的疑问,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程博士与余子安,想要知道究竟是谁,能作出这样的诗。

云舒只觉得头皮发麻,因为程博士灼灼的目光已经看过来了。

“余子安说这诗出自西州的语文教材,而这教材是由太子殿下编写的。这诗的出处,还当问太子殿下。”

其他人纷纷惊呼,“莫非是太子殿下作的诗?”

毕竟此前从未听闻过。

云舒赶紧否认。

这诗如何能安到他的头上?

“是……一位故人写的。”

李老太傅也来了兴趣,“不知是哪位故人?如此才华之人,理当结交一番。”

云舒现在分外后悔自己当初脑子一热将学过的诗文,当做西州学生的语文教材了。

“是一位李姓故人,如今已驾鹤西去。”

众人纷纷扼腕叹息,如此惊才绝艳之人,居然已经仙去,实在是令人痛惜。

幸好,幸好他的诗,被殿下给传下来了。

程博士收拾好心情,开始读下一篇。

“这是西州学院梁方递上来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众人感同身受,听得心碎。诸王叛乱,不就正好合上此诗吗?

既然也是西州学院来的,莫非……?

云舒也不需要别人问了,待程博士读完后,答道:“这是一位杜姓故人的诗,他,也仙逝了。”

众人再次扼腕,“天妒英才啊天妒英才!”

随后,

“这是一位苏姓故人的诗。他,也仙逝了……”

“这是一位曹姓古人的诗。他,也仙逝了……”

云舒说到最后,整个人都麻木了。

众人也从一开始的“苍天无眼啊”,到学会了抢答“这位莫非也仙逝了?”

听到云舒的答案后,又一边惆怅,一边“果然如此”。

这些人信没信云舒不知道,他只知道再这么下去,他死去的故人快能凑成二十八星宿了。

大家虽然疑惑太子殿下的故人怎么那么多,还那么有才,还刚好都死了,但若说这是太子殿下自己作的,又绝无可能。

毕竟虽然每个时段人的心境不同,作出的诗风格会不一样,但太子殿下才二十多岁,就算一年换一个风格,那也得从三岁就开始作诗。

说来说去,还是只能相信,这是殿下认识了许多才华出众的“故人”。

第175章

此前一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才高八斗之人,也纷纷开始反思。他们的诗赋与殿下所说的“故人”相比,犹如萤火之光,若是取的是这样的诗才,那他们根本毫无胜算。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服。

当即有人起身对着台上老师们行礼,先礼后兵质问道:

“殿下当初说的是入会需交上自己的文章,如今西州学院的这些学子,交上来的俱是他人作品。虽说标注出自他们的教材,但这也是他人所作,与他们有何关系?

按照规矩,理当将他们驱逐出会。”

众人再次哗然。

这话,也没毛病。

但那可是太子殿下的门生,如此这般,岂不是很不给太子面子?

到了此刻,云舒倒是坦然起来。他也想看看这些孩子,如今到底长成何等模样了。

有人提出要将西州学院的人驱赶出去后,更多人开始附和。

台上的程博士并未出声,只是看着被众人讨伐的余子安等人,让他们自行解释。

余子安刚要说话,被梁方一把拉住,随后他起身,先是对着台上的云舒、李老太傅以及众评审老师行礼,随后又转身对众学子行礼,不急不躁倒是有些大家之风。

众人见状,也不再咄咄逼人。质疑之人也只冷哼一声,示意他有话快说。

梁方缓缓道:“李老太傅刚刚也说,科考已经从最初的诗赋,到了如今的帖经、策问、杂文、经义等多项。诗赋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只有诗赋可行吗?自然不行。”

“况且如今取士,诗赋的比重在降低。我相信诸位今日的文章,也不全是赋诗,应当更多人,答的是经义。”

所谓经义,便是从四书五经中择一句或是一段,叙述其出处并加以解释,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论述。

若是科考,这经义的段落自然是出题人出的,有难有易。若是不熟读经书,很可能连这段话出自哪里,都不知道。如今大家自带文章,自然是取自己最熟悉的一段,写出自己的想法。

虽比科考时的题简单,但也不见得就比赋诗简单。只能说各有优缺点。

对于习惯作花团锦簇诗文的人来说,自然是赋诗简单,对于读经书的人来说,自然是自选题简单。

众人闻言,俱都点头。诗赋所占分值确实小,大家都忙着低头读经书,在诗赋方面只是合规,并不出彩。

“你说的这些,跟你们将别人的诗送上去有什么关系?”

梁方面对质疑,再次行礼,道:

“大家日常学习的经书,是教材。刚刚程博士所读的诗文,也是我们的教材。大家都是自书中取一段,我们为何就不能从书中择一段诗文呢?

我等也不是直接将诗文交上去了事。只是觉得这些诗词,大家并不一定都知晓,于是才将整篇写了上去。

除此之外,针对我们选取的诗文本身,该有的论述,我们一样不少。

如何就能说我们的文章不合规?”

其他人闻言,俱都看向了上方的程博士,期望他给个解释。

程博士含笑看着下方被人围攻却依旧不失风度的梁方,捋捋胡须,点头道:“确实如此。”

下方的学生们顿时怨声载道。

那你不早说?这大喘气不是耍人玩嘛。

程博士解释道:“他们确实交的不是诗赋,但也算不得经义,所以就没有分到经义那一组评比。

只是不到经义那组,如此好文就得泯然于众,我等又很惋惜,这才将其提到了诗赋这一组。”

简而言之,他们的释义不一定能打败经义组,但是诗文本身却能够打败诗赋组。

这如何有道理可讲。

此次单交诗赋上去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选择了只交经义选段,再有觉得自己诗文水平也不错的,两样各交了一份。

而程博士讲完诗赋外,自然就到了经义这块。这处倒是各种论点都有,程博士挑了三篇文章上来,分别出自太学学生,世家子弟,以及一名普通外地学子之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