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39)

作者:六月平生 阅读记录

因为除了这些东西,他现在连平时喝的茶都是岭南产的,还有岭南最近的纸张、布匹他也见家中女眷经常提起。

什么时候,岭南的东西在大齐那么畅销了?而且他们好像没有人注意过。

只要稍微再心里算一算岭南出产的这些货物的价格,再看一看这些商铺的生意,就不难发现这都是些赚钱的生意。

那么多赚钱的生意,那这几年岭南究竟可以赚多少钱?

柳湖文是彻底坐不住了,拉着王定武的手让他把这几年岭南的变化,一点点的仔细讲清楚。

在得知王怀玉去到后是怎么组建庄园,怎么研究良种,怎么训练军队,再到和岭南官场的周旋,将各种政令一项项的推行。单是从王定武的话中,柳湖文就知道这有多难。

但就是这样难的事,竟然让一个小姑娘做成了,并且还不比坐在龙椅上的这位差。柳湖文心中有了计较。

“岭南除了我这把老骨头,还需要什么样的人?你看更行、廖杏他们怎么样?”柳湖文琢磨了一下问道。

已经喝得迷迷糊糊的王定武瞬间就清醒了,眼睛瞪得像铜铃,声音震耳欲聋。

“你说的是真的?你要去说服他们跟我们去岭南?要是真的去,你们的俸禄肯定给的比大齐给你们的高。而且想要什么拨款,只要合理的玉奴就没有不答应的。相信我,你们去了肯定不后悔。”

柳湖文已经听他说了岭南现在的官员制度和考核制度,深深觉得这是一个更好用,比大齐现在更公平透明的制度。虽然对于世家来说,是在老虎头上拉屎,但是对于他们这样从底层爬上来,小世家出身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美妙了。

而能被他提到的这些人,自然也是和他一样。家世人脉都不如何,自己也不懂得钻营的。不过这些人也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比如被提到的更行,全名何更行,是大齐的农司官。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受重视,但又十分没有权利的一个职位。到了新帝上位就更不用说了,各地灾祸频繁,种子都无法下种,农司官就是再厉害也厉害不过老天爷。所以这几年,农司官除了挨骂就是挨骂,每个月不知道要上多少个请罪的折子。

和他一样倒霉的还有礼官和天文宫,每天都在被问责。新帝上位短短三年不到,换了五个主要官员了。和柳湖文交好的,基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早就被新帝贬到角落里了。

王定武不知道这些人,但一听柳湖文介绍这些人的职位,就知道都不是等闲之辈。而且这些官都是岭南没有的,也就是王怀玉所说的高端人才。

王定武从怀里掏出出来前王怀玉给他的名册,上面除了有具体的人名外,有的还有具体的官职,像太医、天文官、农司官、工部、户部的,那可都是榜上有名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

想到这里,王定武看柳湖文的眼神越发的热切了,恨不得现在就把人叫起来,让他去把这些人都找来,打包打包赶紧回岭南。

就被王定武摸到京都找人的时候,大齐的有一场混乱爆发了。

原本在召来京都做质子的荣庆王世子逃离出京,荣庆王得知消息后立马挥兵北上问责新帝,要求他交出世子。

金銮殿上,不知道又砸碎了多少精美的瓷器,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在意了,所有人都在惶恐不安,这个风雨飘雨的大齐皇室什么时候会彻底崩塌。

太原府,得知又一藩王掀起反旗。崔家家主很是淡定,他站在自己坞堡上,放眼看去,整个太原府城都被高高的城墙挡住了,别说是荣庆王淮安王这样的杂牌军,就算是匈奴的骑兵来了,也攻不破太原府城的城墙。

灰色的城墙比金石还要坚固,四通八达的街道埋伏了一个又一个私兵。堆满粮仓的粮食,足以让整个崔家和下属奴隶吃十年。

第120章

世家高枕无忧,手握着众多粮食武器,只想着怎么才能再多买点奴隶,多买点田地。虽然现在天下大旱大灾,但天灾总有过去的时候。等到天灾过去了,现在贱如白菜的田地就会是一亩难求。

趁着天灾人祸发财,是世家最会做的生意。拿着手里的东西,都在观望着大齐这几个藩王谁更强劲一些,估量着谁更值得他们的投资。

从龙之功,虽然自己也想做皇帝,但是世家做皇帝总是会受到更多掣肘的,别的不说,就他们崔家、卢家、王家就是一样的顶尖世家。你有的我也有,谁也不服谁。但是要扶持一个新的皇帝,那他们就能狭天子以令诸侯,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惜了,现在的梁家人不懂事,好好的皇帝不想干,非要和世家对抗,现在弄得众叛亲离了吧?

想起在京都的新帝,所有世家都不把他放到心上。更不要说远在岭南,许久没有消息传出来的王怀玉了,在很多世家里,都是查无此人的状态。就算是王怀玉有过生意来往的崔家,也不认为王怀玉会是影响局势的人。

岭南,在王定武前往大齐的各个州府搜罗人才时,岭南的生产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桂西北的降水少种不了水稻,王怀玉就让人改种了木薯。当地出产的高山青茶转头又卖给了戴森他们,让他们回去继续送木薯或者其他作物来。

另一边县平河县这样的平原县城就是加大力度种植,凡是岭南出产的铁农具,第一时间送到这几个县。村里的青壮年也不用去干活了,农闲的时候就是去开荒,把没有开发出来的梧江平原,硬生生的啃出了三千多亩新的水田。

当所有的农田都种上了春季的水稻,各个县的官员都集中到了平河县开会。

开会,已经是岭南官员所熟知的流程了。会议上自己应该提出什么问题,上官问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各位官员都做好了准备。

不过,每次看到王怀玉坐在上面,他们都心里打突突。因为这位郡主问的问题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且细致到令人发指。

“刘知县,你们县现在有多少个青壮年是可以抽调出来的?”

刘德润心里一咯噔,在旁边同僚同情的目光中快速站起身来,思考不到半分钟便回答道:“回郡主,我们县还能拿出一千五百三十个左右青壮年,其中包括健壮的仆妇。”

“一千五百个,”王怀玉点点头,“这个人数也差不多够了。”她看向不明所以的各位县令道:“岭南和外界接壤的地方就是一条湘江、一条官道。剩下的有十万大山作为屏障,只要我们勤加防范便可。”

“但如果有人顺着湘江或官道下来,就是大军也可以迅速进入岭南。所以,我打算在入岭关这一个地方修建一堵城墙和一个瞭望塔,还有湘江和漓江交接处建个大坝。只要这两个地方堵上,岭南便可安然无恙。”

议事厅的墙上,挂着的就是一副巨大的岭南地图。上面山川河流平原县城,都十分形象,让人一眼就认得出这些是什么。

初一看到这副地图,这些岭南人都恨不得趴在上面看个仔细,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详细,这样逼真的地图,并且还可以那样大。

而这是王怀玉和军中几个小队花了三年,走遍岭南才得到的成果,上面的一山一水都是他们亲自用脚步丈量,一比一缩小还原的。

大家眼馋归眼馋,但也知道地图的重要性,自然不敢开口和王怀玉要。只是平时来开会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看得多了,也就差不多能把地形给记下来了。现在再一看王怀玉用棍子圈起来的两个地方,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明白了她的用意。

只要在入岭关河和漓江口两个地方修建城墙,那十万大山就会彻底的链接起来,成为岭南天然的屏障。甚至说得大逆不道一点,岭南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

看透了这张图的人眼神都很激动,尤其是经历过战乱的人忙不迭的点头道:“郡主英明,我看这个城墙十分有必要,是个千秋万代的伟业,一定要建起来才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