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主游戏[基建种田]+番外(298)

作者:南湖锦鲤 阅读记录

以前也从未有如自己这般鼎盛的家族,能够做到和皇帝平起平坐,被外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自己带领下的王家可以做到千古未有之鼎盛,出身于王家的王若彩越过夫家夺取一地军权,似乎也变得不是那么不可能了。

王继能做到现在的位置,他的胸怀就绝不是一般人,所以在短暂的震惊之后,主要是发现这件事对王家绝对有利之后,他迅速就接受了王若彩竟然掌握了十万大军,控制了江北四郡的事实。

那么接下来,就是全力配合了。

在王继的铁血弹压之下,哪怕妇人从政当官是几乎满朝文武都觉得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可一来满朝文武其实都是王家的人,二来王若彩不仅出身王家,还实际上控制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就守在他们对岸,没看人家信上写的吗?王若彩的军队如今是挡住了胡人南下,但是只要她想,胡人也可以随时继续南下,越过长江,直捣建康。

甚至不需要胡人,王若彩自己带着她的十万大军,也可以直接威逼建康——单看她敢不敢,想不想。

敢不敢,她以一个女人之身,都能掌控住江北十万大军,还敢直接上书威协朝廷了,你说她敢不敢?

想不想,这就是他们的事了。

也许本来人家不想的,毕竟人家出身王家,王家可是南帝朝廷第一话事人,说起来就是自己人,可若是人家都诚心诚意来请功了,你却不答应,把人家惹恼了,你说人家想不想?不想都要想。

所以,在一番权衡利弊加王继的暗示之后,南帝朝廷上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统一了意见,接着完成对王夫人这位镇守江北的“有功之臣”的封赏。

首先,王夫人在信上的要求一律应允,不仅如此,朝廷还封王夫人为扬州刺史,兼任镇北大将军,都督豫.青.扬三州内外军事,还对王夫人喊话:

王爱卿一番报国的心意,陛下都已经知道了,没想到天下女子都有这样高尚的情操,不愧是王家的人,希望你再接再厉,努力打胡人,扬州刺史这个位置给你坐,只要你打得下来,原扬州境内所有领地都是你的,甚至要是你有本事,江北所有地方都随你打啊!打多少我封多少!

等建康的信送到王夫人手里,陆瑶看完信,第一件事就是叫家里的活字印书工坊立刻马上飞快,给我按原文印一万份,我要把它贴遍江北四郡!

从今天开始,我妈王夫人,王氏若彩,就是朝廷亲封的镇北大将军!扬州刺史!江北总督!

南帝四年七月,一封朝廷的敕封文书像春雷一般迅速传遍了江北各郡。

和王若彩这个大名一起传开的,是镇北将军手里有十万大军,横扫四郡这个消息。

听闻了这个消息,江北其余各郡的豪族和流民帅纷纷前来归附。

而在同时间,一群人也从一个叫淮阴的沿海偏僻小镇出发,带着一车码得整整齐齐的咸鱼慢悠悠地走上了官道。

等到一地的关卡,官兵要验货,领头的妇人露出一个腼腆的笑,迅速往几个官兵大哥手里各塞了几条鱼干,淳朴道:“大哥们,俺们这咸鱼可是好东西啊,俺们全村就指往着它卖出高价好换点货过活了,您行行好,让俺过去吧。”

官兵收了咸鱼,心里有点嫌弃,但看这妇人一脸暗黄还长了很多麻子,看起来从小没吃好的样子,心想也榨不出什么油水了,遂掀开盖着咸鱼的麻布扫了两眼,利落地把人放过去了。

“多谢大爷,多谢大爷。”洗女连连作揖,兴高采烈地招呼着手下的几个人,赶着牛车过了关,往丹阳郡的方向走去。

作者有话要说:江北,梦开始的地方。

淮阴,北蛮王梦结束的地方。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妖花花花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妖花花花6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90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南帝四年的七月,一群胡人打扮的男人频繁出现淮南以北的淮水边,甚至有好几次,带队的人忍不住想要直接过河,到对面去。

但是想到自己此行任务的秘密性,为了防止自己进入淮南地界引起淮南郡的南方人的注意,带队的人还是忍住了自己的冲动。

长日里无事,这群人觉得自己闲着也是闲着,队伍里又有个母亲是汉人的人提议道:大隐隐于市,我们不若就在淮水这边和对岸做点小生意,运些东西在淮水两岸卖,假装成在淮水边谋生的小生意人,这样对面的人也不会怀疑我们经常在这边出入的动机了。

领队听取了这人的建议,于是一伙人翻了翻身上带的盘缠,合伙凑了十几两银子,去附近的村子招了几个熟悉水性的人,又置办了一条船,做起淮水两岸沿河百姓的小生意来。

在胡人打下来之前,淮河两岸的百姓本就有来往,姻亲就不用说了,连本家亲戚在对岸的也不少。

但是自从胡人打下来,控制了淮水北岸的城池村庄,能逃到淮南的百姓都跑光了,跑不了的全部被控制起来,不准离开自己的村庄,一旦抓到敢私自离开自己村庄的人,直接处死。

于是还留在淮水北岸的百姓也被迫断绝了和淮河南岸百姓的来往,商品方面的交换就更不用说。

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老百姓只剩下中地这一个进项,官府的苛捐杂税却繁重无比,繁重的赋税压得底层人民喘不过气。

这伙胡人有着北扬州刺史的私人通关凭证,可以随意在淮北地界出入各方,他们愿意去附近当地百姓的村庄里收点本地特产,当地百姓高兴得不得了,就差载歌载舞欢迎他们来了。

在北岸收了东西,就可以去南岸卖了。

他们也聪明,怕进了上了岸就被淮南的官兵抓了,到时候可哭都没处哭去,所以他们不下船,只避开有官兵驻扎的渡口,远远地在船上吆喝,遇到有人路过就让队伍里会汉话的人出来喊两句。

大多数淮南人是听到这声音就跑的,还有十分具备责任感的淮南人当即就一路跑到官兵驻扎的渡口,对当兵的大爷们汇报敌情:来了一伙胡人,沿河叫卖,大哥们要小心他们是不是胡人派来的内奸。

消息传上去,第一时间传到了最近驻扎在淮河岸边的阿卯手里,阿卯看了消息,笑了笑,把情报烧了:傻孩子,那是我们派去胡人那里的内奸。

最后,有少部分村民私底下得到了阿卯手下的人授意,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和那群在船上的人买了些东西。

双方都不太信任对方,于是这中交易最初都是隔着几十米的水面互相喊话,一边说货物和价钱,一边说自己要的东西,等两边谈妥了,船上的人把这边的人想要的货扔到岸上,岸上的人把钱扔到船上。

等来往的次数多了,南岸这边的人就开始主动提出需要什么以前淮北产的东西,问那边能不能搞到。

淮北这边还在等盐的人一寻思,反正以后贩盐接头得是个长期生意,既然如此,他们在这里的驻扎也会是长期买卖,既然如此,和对面的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也不是不行,而且一份钱也是挣,两分钱也是挣,遂答应下来。

这群村民从船上的人那里买到了货物,就会拿到附近的县城摆摊开卖,价格比他们从淮北的胡人那里拿货的价格要高上一成。

虽然高了一成,但是他们卖的本就是本地没有却急缺的东西,真正涉及到基础生存的东西对面的胡人不会卖,所以他们卖的基本上是改善生活的东西,能有钱买这些东西的人,至少不会愁吃饭,所以这个价格淮南的百姓也都还能接受。

得到的利润由这些“中间商”和驻扎在淮河沿岸的官兵平分,士兵们平日只要到沿河地带换防就有,虽然每个人能分到的钱不多,但是总算是一份小外快,谁还会嫌少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