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古代搞刑侦(62)

作者:历青染 阅读记录

庭渊轻轻摇头。

宋夫人见他摇头,依旧觉得难以相信:“怎么会呢,怎么会呢……这是他亲哥哥啊!”

“不会的,不可能,绝对不会是他。”

她满脸的慌乱,忙不迭地否认,再度将视线落在庭渊的身上时,她坚信是庭渊弄错了,“不可能的,大人,一定是你弄错了。”

庭渊想说是宋诗杰亲口承认的,可这无疑是要给宋夫人的心上再扎一刀。

宋夫人的眼泪夺眶而出,依旧否认:“绝无可能,诗杰是我一手养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人我再清楚不过,不会是他,绝对不会是他。”

宋夫人抓住自己的弟媳:“晴儿,不是他,不是他,你也知道诗杰是什么人。”

弟媳点了点头,也不太愿意相信凶手会是宋诗杰。

宋诗杰对宋诗文非常崇拜敬重。

“要不把诗杰兄弟叫回来,让他亲口说。”

庭渊叹了一声,“他已经死了。”

宋夫人和她的弟媳都惊了。

“你说什么?”“不好说,这么多人押运也要考虑食宿的成本,一般都是就近。”

庭渊哦了一声。

呼延南音说:“这个图腾是呼延謦家族的,呼延謦家在各处都有粮肆,可能是往粮肆运粮的。”

西州土地贫瘠,粮食入不敷出,老百姓吃粮多数都是靠做工购买,做工的人比种地的人多一些。

而呼延謦家的粮食,很可能与叛军劫的粮食有关,如果真是如此,这些粮食从沿海往内陆运是正常的。

再就是西府产粮,西州不产粮食,粮食都得从沿岸往内地运。

隔日一早,他们继续赶路,又与粮队遇上了。

在茶棚歇脚吃午饭的时候,运粮的队伍里领头的主动来与他们打招呼。

“在下呼延謦如风,在此相遇是缘分,诸位可愿与在下交个朋友?”

伯景郁和庭渊互看了一眼——此人姓呼延謦。

不过姓呼延謦的人大把,姓呼延謦不代表就是主家的人,一个大家族往下细分,姓呼延謦的人可能有好几万。

甚至这个车队都姓呼延謦。

呼延南音邀请他坐下。

呼延謦如风说:“我见诸位的车队上没有挂旗帜,不知诸位来西州是游玩,还是有别的什么事情?”

呼延南音:“我来做生意,他们来寻医。”

“哦?”呼延謦如风将庭渊和伯景郁打量了一番,看庭渊面色不好,估摸着他真是来寻医的,转而问西州长相的呼延南音,“阁下如何称呼?做的什么生意?”

呼延南音道:“粮食。”

他与呼延謦家本就有生意往来,也就不遮掩了:“在下梵音城呼延工会新任的会长——呼延南音。”

呼延謦如风微微有些吃惊,“原来是呼延会长,我们呼延謦家与呼延会长的工会有生意往来,久闻大名。”

呼延南音微微扬起唇角,“不敢当,不敢当,我接手家族生意不过三年,没有多少人”

“不知呼延会长这是要去哪里?”

“安明。”

呼延謦如风拍了下手,惊喜道:“巧了,我们也要去安明。”

“你们这是要去安明的分会吧?”呼延謦如风问。

呼延南音家的呼延工会成立在梵音城,总会在梵音城,有一个分会在安明。

早些年不招中部的百姓去西府务工,只招北部的人前往西府,后来很多中部居民也想去务工,随着西府的开放,呼延南音家的工会才又在安明开了一个分会。

方便中部的百姓去工会登记注册。

呼延南音点了点头:“不错,我们正是也要去分会。”

呼延謦如风热心提议:“那不如你们车队跟我们一起走,再往前是定平和定安两个县,这两个县匪寇特别多,不安全,特别是你们这种不挂任何旗帜表明身份的车队,最容易被打劫。”

呼延謦如风叹了一声,“往年这条路上很平安,今年为了防匪寇,我们每支车队都得加派人手。”

庭渊问:“匪寇是怎么回事?”

“据说是两个县的一些村民联合起来抢粮食,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车队很多,抢到一个车队,就够他们吃好几个月了,比做工轻松。”

庭渊哦了一声。

山匪这种也不好说,有些人就是放着正经的工作不做,喜欢偷喜欢抢,就是不喜欢靠自己的双手。

伯景郁朝呼延南音点了个头,示意可以答应。

呼延南音道:“如此,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

总归都是要去安明,同路而行,彼此间有个照应,混在呼延謦家的车队里面,也能保证他们的安全。

他们这里头,杏儿,平安,庭渊,许院判都不会武功,若真遇上山匪,人数少还能有机会比上一比,若是对方人数多,他们还真不见得能平平安安。

一个人再强,要保护不会功夫的人,终究是手脚受限。

隔日在进入定平县之前,有不少人聚集在交界处。

庭渊从窗帘处看到外面的情况,觉得有些奇怪。

宋夫人的手紧紧地抓着椅子扶手,“怎么会……”

“老天爷,我们这是作了什么孽。”

庭渊看着宋夫人哭天喊地的模样,能够感受到她的痛苦。

陪伴自己的丈夫死了,自己照顾着长大当作亲弟弟的人也死了。

“那你慢慢说给先生听,我回去看看情况。”

哥舒:“?”

伯景郁朝哥舒使了个眼色,随后快速离开,把他二人留下。

哥舒:“那我说给你听?”

庭渊点头同意。

哥舒难掩笑意,他不知道伯景郁怎么把庭渊哄好的,但他此时是真的很感谢伯景郁。

涉及赋税问题,往往都是大问题。

第29章 求请随行

第15章

涉及粮食,国之根本,伯景郁必然要一查到底。

曹县令也深知此事干系重大,胜国虽有六州,最适宜耕种的只有他们中州,因此中州又被称为胜国粮仓。

居安县与浮光县以及隔壁岑?县三县皆属东北府永宁道管辖,中州下辖八十七县,整个北府东府,只有居安县能够靠粮食税收进入前十,前十余下九县皆在西府。

东北二府养活整个中州,而西府的粮食要养活其他五州,若是真在粮食上出了问题,只怕天下要乱。

南府居于沙漠,环境恶劣干旱,不易种植,却宜种瓜果,因此瓜果主要由南府种植。

这两年气候不好,西州与北州因气候问题粮食锐减,加之新帝登基免税收,国库拨粮赈灾空虚,若这时粮食再出问题,只怕胜国要乱。

曹县令思前想后,觉得这事还是得尽快上报:“我立刻上书禀明总府,不,我应当直接上书至京州中州行省。”

若总府真出问题,他这书信递过去,岂不石沉大海,还要将自己置于险境。

思来想去,还是直接上书京州,京州那边的官员多数互相调遣,与中州地方并无瓜葛,即便有也是极个别官员。

伯景郁制止了他:“不,暂且将这二人扣押在你的监牢之中。”

仵作接过仔细查看,又进屋去与杨兰玉身上的伤口做了对比,出来与庭渊说:“确实是这把,方才我看到伤口就觉得有些奇怪,各式各样的匕首我都见过,还从未见过什么样的匕首能造成如此狭窄细长的伤口,匕首做得太薄很容易卷刃,通常都是刀尖薄,越靠近手柄越宽,可杀鱼的柳叶刀恰恰相反,柳叶刀的刀尖锋利,刀背也比旁的刀要薄,不仅方便给鱼剖腹,更是方便片鱼片。”

西府水产丰富,许多百姓会用将鱼片成薄片用来煮粥,既有营养又鲜美,还不用担心刺卡喉咙,早期也是用菜刀片鱼片,后来铁匠铺的内当家做饭觉得麻烦,用打造好的匕首片鱼,铁匠见了专门为妻子打造了一把片鱼的刀,从中发现了商机便衍生出了类似这种的片鱼专用刀,再后来逐渐精益求精改良便成了如今这样的柳叶刀,既能剖腹又能片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