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回国建厂(20)

作者:木头山 阅读记录

修路、建工厂,又需要大量的人,县里农村的人逐渐开始进城打工,甚至是周边县农村的人也在亲戚的带领下,来这里打工挣钱。

孙星是痛并快乐着,哪怕手表厂跟县里没关系,这么多人来县里,挣钱总要消费吧,哪怕他们什么都不买,总要吃喝,县里眼看着越来越热闹。

出去开会的时候,遇到其他县的人,听着他们羡慕嫉妒的话,孙星的嘴角就没落下来过。

对于他们说的,他本人没什么本事,全靠走狗屎运,碰到个回国建设的李麦芒县里才富起来的酸话,他毫不在意。

狗屎运怎么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怎么是他走狗屎运,怎么不是别人呢。

被汽车送到自行车厂外面的陈平安目送汽车离开之后,才打量起他将来要工作的这个工厂。

第17章 电子表厂

工厂很乱,因为旁边在建新工厂,各种建材什么的,堆放在工厂周围。

他在外面看了,工厂外面没有任何的宣传栏,不过工厂的安保工作做的挺到位的,他从他出现开始,门卫室一直有人盯着他呢。

扛着包裹,把自己的介绍信递过去,检查完之后,门卫才帮他拿着行李,说要带他去宿舍。

“不用不用,我自己能扛。”

“哎呀,我帮你,你第一次来,肯定不知道工厂宿舍在哪,我带你认认路。”

这倒也是,拿着这么多东西去办公室报道,也不体面。

“厂长在你来之前就给你分配好宿舍了,就等着你来呢,咱们厂什么宣传都没有,厂长最近也挺上心的。”

陈平安一边打量着工厂,一边跟张保卫说话,张保卫自从上次拦住李老爷子他们之后,就升成了保卫室的队长,不过他还是兢兢业业的工作。

工厂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工厂没有宣传栏,他也操心着呢。

把行李放宿舍,陈平安着急去报道,跟着张保卫又走到办公楼,这一路张保卫基本上把工厂介绍了个遍,澡堂、食堂、仓库、停车场什么的。

“报告!”嘹亮的声音,把正在摸鱼的李麦芒吓了一跳。

抬头才看到个陌生的人,高高的个头,匀称的身材,还带着书卷气息和清澈的愚蠢,一看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你是……”

“奉上级委派,宣传部陈平安前来报道!”

“好好好。”说完,李麦芒手忙脚乱的让对方进来随口口群搜索午2四9令吧一92,天天更新曼画小说广播剧便坐,陈平安太正式了,反倒弄的她措手不及。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很快李麦芒就掌握了主动权。

“你来的正好,咱们工厂和正在建设中的手表厂目前都没有宣传部门,正好趁着建筑工人们都在,你看看这两个厂应该在哪里设宣传栏,直接让他们顺带着建起来。

这里是我选出来的两个配合你工作的宣传文员,你看看怎么样,合适的话我就把她们两个定下来。”

另外的两个外宣部文员就不给他看了,反正跟他工作也没有多少重合的地方。

刚来就投入工作,陈平安虽然有些诧异,却还是认真的看着两份试卷,和两人的简历。

简历是李麦芒做出来的表格,上面详细的写着两人的生平。

陈平安看的很认真,许久之后才说:“我觉得她们两个的履历没有问题,工作能力也有,可以接受。”

“那行,等会儿我让人去通知她们,明天开始,你们内宣部就可以开始工作了,204是你们的办公室,等会儿你去后勤处办个工牌,今天没工作,你可以先在工厂里转转,整理下自己房间。”

陈平安愣住了,这速度,比他来的时候,领导找他谈话快多了,看起来说了很多,其实都是李麦芒在布置任务,他几乎全程都在被动接受。

看他还没走,李麦芒疑惑的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还有什么问题吗?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问题,工作安排的明明白白,就是陈平安觉得怪怪的。

他最终把这种怪怪的感觉归结为,厂长是个年仅十八岁的女同志,正常情况下,这个岁数的女同志不是刚结婚,就是还在上学,总之就是非常的稚嫩,甚至还带着土气。

而李麦芒却完全颠覆了这一形象,来之前他觉得十八岁的女厂长不知道该如何相处,来之后十八岁的女厂长亲自给他上了一课。

“没什么事,那我先出去了。”

“嗯。”

陈平安刚出去,老师傅们就进来了,老话重提:“厂长,设备什么时候运回来?”

“我不是说了,等到工厂建好,自然就会把设备运回来了,现在就算是运回来,咱们也没地方放。”

因为设备问题,老师傅们已经不止一次来找李麦芒了,自从知道设备已经到了港口之后,更是天天来催。

“怎么没地方放,仓库不就能放,实在没地方,放我房间里也行。”

这算盘珠子直接就崩李麦芒脸上了,让她很是无语。

电子手表的款式她选出来六款,两款小孩的,四款成人的,男女分开,颜色照样是九种,不过是塑料的。

表带并不是固定的,她选的是可拆卸的,也就是说,将来还可以单独卖表带,不过这个工作她不准备做,毕竟表带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价格也便宜。

说起来,设备确实也该拉回来了,新工厂最先建的就是厂房,目前建成的部分,只放设备是没问题的。

拉设备还要她亲自去,毕竟这订单太重要,必须要本人亲自签收。

楼县原本是没有车队的,也没什么大卡车会来这里,随着自行车厂对卡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些其他的工厂卡车开始给李麦芒打工。

他们工厂车队常年出于不饱和运输状态,帮他们工厂跑挣的多。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工厂必须要有自己的运输车队,就是现在李麦芒手头的钱有些不太够,她在想要不要去贷款。

又是新设备,港口的检查人员把集装箱关上,重新贴上封条,代表着这箱已经检查过,没问题。

随后就把新设备的信息传递出去,更重要的是,这次的新设备依旧是MF公司支援华国子公司的。

这很神奇,能把这样的高精设备绕过禁运名单运过来,本身就代表了MF公司的能量。

要知道,所有的公司都无法离开国家管控,西方国家的禁运名单,所有的公司都需要遵守,而MF公司已经两次踩线了。

如果说第一次的自行车流水线设备技术含量还没有那么高,那么这次的电子表流水线设备是妥妥的黑名单,禁运。

他们后来也查过MF公司,不过什么也没查出来,一个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再往下查就查不到了。

并且这个公司除了开曼群岛的总部之外,只有华国这么一个子公司,很明显是专门开来掩人耳目的。

这次的自动电路板制造设备实现了全程数字化,并且配备了高级计算机,设备报上去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眼热了。

只是这设备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国家也不可能拦截对方的设备。

这些人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听说上次的自行车流水线设备在工厂里,可以随便让工厂的老师傅们摆弄之后,一群人申请借调去工厂。

“这次的借调我们必须要申请到,咱们研究所没有计算机,光靠人脑计算,太慢,还容易出错。”

“可是……教授,咱们研究的跟电子表好像没什么联系啊,咱们是研究数学的呀……”

教授哽住,气愤的看了拆他台的研究生一眼:“数学怎么了,数学是所有理科的基础,电子表这种东西,完全没有难度。”

这也是他们的底气,这时候的教授个个都是真材实料,甚至很多都是多方面开花,研究个电子表对于他们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教授自己也知道,他们确实不占优势,有不少研究所都盯着这批设备呢,哪怕是工作之余借用一下,也比一点都没有的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