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294)

曾学士还是习惯了原先的目录,听他的说法总觉着有些费纸费力,但一想到他是个三元及第的才子领袖,眼里不觉就长出滤镜,沉吟道:“你先做一份来与我看看,若合适便写个条陈上来。”

这倒容易。

宋时正编着会典中北魏宗蕃部某卷,便把手头那卷拿出来,奉着学士的话当令箭,叫人去庶吉士学斋里借了套腊纸和铁笔,对着原有目录和书页边缘、版心下方的印的页数刻了起来:

先拿尺和细笔笔在垫稿纸的铁板上打格,将页面分成上下两部,先占上半页,开篇顶格写上“北魏”两个大字,其下用只占半行的小字写:道武帝 皇始二则——第一页;天典二则——第三页……

一页稿纸中间必须留出一行版心,方便装订时将页面对齐折叠,左右两面子订成一页。写到孝文帝延兴三年,半篇稿纸便将写满,顶到了版心旁的界行,他便再换到下半页写,写满这一页再用界行左面的半页纸。

这么刻出来,虽比原先不写页数的目录费纸,但每一单页纸也足以印上三十余条目,正反两面加起来有六十余条,也不费太多。

皇家印书又不惜这一张两张目录纸,有了页数后查资料更方便,实是一举两得。

他抄好目录,晾干之后找人要了锥子、针线,还粘了封皮,像模像样地订成小册子——就是技术差点儿,只能捡着最简单的四针眼订法来,订出的书有些粗陋。

不过翻开书皮,里面的内页却清清爽爽,上头文字顶格对齐、下头数字齐脚对齐,中间长短不匀的空白处点着整整齐齐的墨点上下相引,并不嫌烦琐,又将提要与数字连成一体。

曾学士拿到实物才觉着这法子好——哪一年的史料在哪一页,对着目录看得清清楚楚。这一卷书大体在二百页左右,他们读书人凭手感都能翻到想要找的那页,前后差不了多远,看着书页边缘印的数字再翻几下便能找到想看的地方,却比以前翻找着方便。

而且用他这宋版印出的字清丽可人,笔触纤秀爽洁,便是他这样上了些年纪的人看着也不费力、不眼花。

曾学士对着书翻了几回,神清气爽,回头看见宋时还背着手站在一旁等着,便朝他挥一挥手:“你还在此做什么,这两天就拟个条陈上来,我呈给首辅大人。”

吕首辅兼着管院学士,编书中要做什么改动自然要先经首辅同意。不过能入曾学士的眼,估计吕首辅也满意,哪怕不满,至少他也在最高领导面前博了个实干创新的印象了。

工作能做到领导满意,就不负他这一天辛苦地坐在椅子上啊!

宋时回了值房,看看天色已晚,索性也不及着交条陈,混到散值的时辰就收拾东西下班。这一回他可舍不得拿自己的屁股往马上颠,而是叫桓家人赶了车接送——

他也不怕人家说他占桓家的便宜,皇上面前都出过柜的,桓阁老亲自把孙子托付给他,跟天子赐婚、亲祖父主持婚礼也差不了多远,干什么不光明正大?

第127章

他坐车回的家,比骑马要慢些, 可到家多时桓凌依然未归, 反倒是他大哥先找上门来, 见面便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他一通:“昨日桓老……老大人回乡,你怕桓凌难过, 陪他一宿也就罢了,今天怎么还不回家?家里没有你们住的地方么?难不成你这是打算撇下二老爹娘,往后就在他家过生活了?”

宋时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只不过他昨晚活动量太大, 如今行动有些不方便, 怕回家露了相,让爹妈哥嫂看出来……

那多不好意思?

他在领导面前怎么糊弄的, 在大哥面也只得也加意糊弄:“大哥言重了, 我怎么舍得离家。只是这两天他家人都离京了, 只有在这院子里稍能睹物思人, 以慰别情,所以陪他在这儿住上两天。对了, 我有一事要用到家里的玻璃厂, 大哥不来寻我我还要回去寻大哥呢。”

宋大哥知道他还肯回家就满意了, 又听他说要家里做的玻璃器, 便问:“要什么东西?是送人的还是自用的, 盛水杯壶的还是摆件?”

他们家的玻璃方子和技术都是宋大人在南方做官时捎来的,平日也不做什么精细摆件,但能烧出耐高温的钠钙玻璃, 宋时就想订做一套无色透明的化学器实验室器皿,试试拿“无明异”自制高锰酸钾。

这些玻璃器他在广西建厂配制化肥、农药时就带人烧过,南方带来的高工都知道怎么做。不过那时候做的形状不均匀、量度不精确,如今有了游标卡尺,也能做得精准些了。

至于坩埚钳、铁架台、三角架之类铁器,倒可以就在京里找匠人打造。

五色龙章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