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娘子在种田(1796)

穆博文忍不住为新皇担忧起来。

太上皇去年突然禅位于新皇,去年虽也有天灾,但并没有今年严重。

今年开春,四川等地就开始不下雨,亏得他们早几年就开始建造水库,修建水渠,可引水库与江水灌溉,百姓的收成才没有很差。

但到了秋天长江以南又开始断断续续的连续降雨,粮食割了晒不干,不割又会坏在地里发芽长根,简直是水火两重天。

但真正让大家感觉到大灾来临却是因为南方入冬后持续的低温和降雨,而北方在九月中旬就开始下雪了。

他们江南一带还好,据说两广一带有的地方发生了山洪,地方呈递上来要求开仓放粮的折子就有好几封。

此时,外面隐隐有流言,说是新皇没有得到上天的认同,所以才降下灾祸以示教训。

穆博文这样的民间学者都听到了流言,更何况工部左侍郎,这也是他急忙找来的原因之一。

一来穆博文与荣亲王府关系密切,且也是支持新皇的,这样的人必定不会在这样紧要的关口出幺蛾子;二来,穆博文在工程建筑上的成就只怕全大齐都无人能及。

他在工部学习六年,又在各地游走并查阅各地县志,与熟悉水利的各位大人及有大能的大匠都熟识,并善于学习,这些年他边学习边被工部特聘,共为大齐设计建造了二十八个水利工程设施,还参与了太康十八年到二十五年的黄河疏浚工程,并为此设计了引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及储水的水库。

就算是他们的尚书大人当年听了他的设想也只能感叹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

可见穆博文的厉害。

京中的人和朝中的大臣们提起穆博文或许更多的是说“荣亲王的小舅子”“荣亲王妃的大弟”“穆将军的长子”,但工部的官员,上至尚书,下至小吏,提起穆博文都会语带恭敬的提一句,“原来是清鹤先生,他著作的《桑田水利》可谓是千古杰作。”

由此可见穆博文在水利建筑行业的名望。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件事执着并认真并有这方面的天赋,他的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

就算穆博文现在身上无一官一职,李安也敢肯定,百年,千年以后他必定会名留青史,不是因为他是荣亲王的小舅子,更不是因为他是穆将军的长子,而是因为他的水利建筑,他为大齐百姓所做的贡献。

第1363章 番外 穆博文(2)

有的人会因为幼时的苦难在发达后走上一个极端,不愿意去回忆自己曾卑微的一切,但也有人会不断的去提醒自己记住那些苦难,努力让更多的人避开那些苦难。

穆博文无疑属于第二种。

他聪明却不骄傲,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能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自他三岁记事起他就知道,家里是因为他和母亲才过得那么艰难的。

看着年幼的姐姐背着弓箭在雪夜里跟着父亲进山狩猎,幼小的穆博文学会了伤心。

整个临山村只有穆家一家猎户,就算村民和善,小小的穆博文也总能听到一些关于自家的事。

那些大人以为他小不懂,所以并不避讳他,于是他知道打猎是很危险的,那是拿命去赌的行业,不仅比不上种地稳定,也比不上种地安全。

他还知道,原来他们家本可以过得更好,却因为他与母亲要常年吃药,所以不管父亲和姐姐如何努力家里都存不下钱。

当时幼小的穆博文并不理解为什么父姐不去种地,种地不是既稳定又安全吗?

当时他虽疑惑,却不怎么过心,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丢命的危险就和出一次远门一样,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

直到他五岁那年经历了战乱。

那时候他才明白什么叫做死亡,昔日的小伙伴消失后再也没回来,以前的叔叔婶婶死后也不见了,甚至大家都不再提起他们,就好像他们不存在过一样。

而他们的家人却因为失去他们而悲痛交加,特别是成为孤儿的孩子,他们甚至连那个冬天都有可能熬不过,因为不再有为他们遮风挡雨臂弯,他们只能自己熬下去。

那时候穆博文是恐惧的,他想,如果有一天父亲和姐姐都不在了,他会怎么样?

是不是就会像那些小孩一样卷缩在墙脚,只能用一双大大的眼睛注视着过往的人,希望能有人大发善心的给他一口吃的?

因为怀着这样的恐惧,穆博文有一段时间特别的黏姐姐,当知道他们一家要入军籍时他并不伤心,甚至还有些高兴。

因为他们家有地了!

有地就可以种粮食,父亲和姐姐就再也不用天天进山打猎了,那他们就不会那么危险了。

郁雨竹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