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种田直播日常(274)

作者:平安如意 阅读记录

说到这里,便有热心粉丝自发刷起了#商鞅变法#的话题,开始给不了解这段历史的粉丝们科普。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朝人,他为秦国变法之前,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huáng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huáng金。从此,秦朝百姓对他便十分信服。

有粉丝感慨道:“华族不愧是传承了这么久的民族,随便一个历史故事,便充满了政治智慧。”

云笙看到了这条留言,心里也不免有些骄傲。

泱泱华夏,文化传承不断,便是遇到灭顶之灾,也能拼杀出一条血路来。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不是说着玩的。

到了杨参军处,还听到那汉子还在问杨参军商铺的价格,似乎有些犹豫不决。

云笙上前,插话道:“杨参军,再给这位郎君打个八折吧。”

杨参军见是她,便笑道:“你从不做亏本生意,今日竟然如此大方。好罢,既然你这财神爷都这么说了,那我这里便让一让,再给他打个八折。”

最后,那汉子用一半的金子,买了三间五十平米左右的,连在一起且位置较好的商铺。

若是县衙没有骗人,到时候他便是有铺子的人了。

汉子激动地满脸通红,对云笙连连道谢:“谢谢三娘,谢谢三娘。”

云笙笑着道:“新金坊市要动工了,需要不少人手,你可愿意来做工?”

汉子忙点头道:“自然是愿意的,多些三娘愿意给我这个机会。”

云笙便道:“既如此,你今日先回去安顿安顿,明日便来找我吧。”

汉子应了一声,便急急忙忙走了。

崔博在一边笑问道:“不是想留着他chūn日里做工,怎的不同他说?”

杨参军在一旁插话笑道:“明府这便不懂了,做事得循序渐进。先让应青那小子来做着,我们财神爷则把厚厚的工钱发下去,等他尝到了赚钱的滋味,等到做工赚的钱比种田还多,你说他会不会愿意来做工?”

听了他这话,崔博反而蹙起了眉:“那地不是要荒了?”

若是所有人都为了赚钱而来上工,那良田便会荒芜,导致一整个县无粮可收。到时候,这可就不是有钱便能解决的问题了。

云笙随口回道:“你太小瞧百姓了。若是真的能赚到钱,明年chūn耕时,家里妇孺便是拼了命,也会将田地耕种好的。”

在工业没有大力发展的唐朝,根本就动不了小农经济的根本。但等到她将工业发展起来后,那可就说不准了。

崔博沉思片刻后,道:“chūn耕十分要紧,妇孺再如何努力,力气上总是不及汉子。chūn耕时,且先把工程停一停,放他们回去种田吧。”

云笙忍不住“啧”了一声,然后转头看着崔博。

以前只在历史课本上听到老师说封建统治阶级重农抑商,这回见到了一个活的。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她也是来到大唐之后,才发现大唐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出产的粮食产量不高。若是想养活这一国的人,只能努力种田。

云笙也不反驳崔博,只是轻描淡写地抛出了一个大炸弹道:“我那边有一个好东西,便是妇孺,只要用了那个,便能轻松把田给耕了,明儿便拿给你看看。至于chūn耕时,便放一半人吧,保证每家有一半的劳力回去便是。”

崔博惊喜万分,便是只是随意在一旁听着的杨参军,也忍不住惊讶地张大了嘴,上前两步想要去抓云笙的肩膀,大声道:“你说甚?果然有那样的东西吗?”

云笙差点一个过肩摔将杨参军甩出去。忍了又忍,她才退后两步,安抚道:“有的有的,那东西叫曲辕犁,是从江东那边传过来的,可以自由调整方向,比起咱们现在用的,要方便不少。”

“这真是,这真是太好了,”杨参军一个冷硬铁面汉子,硬是被激动地手足无措。只见他大手一挥,道:“还愣着gān啥,快去云宅看一看那曲辕犁啊。”

这厢,云笙拗不过激动的杨参军和崔县令,只能先带着他们去看看曲辕犁。那厢,拿到金条的汉子应青刚回家,便遇到了麻烦。

前段时间,应叟摔断了腿,家里没有银钱,亲戚又不肯借,请不起大夫,只能硬熬着。今日,应青好不容易拿良田换了钱,刚回家还没来得及背老父去看大夫,便有亲戚上门了。

这个说:“好侄儿,你家困难时,叔父可没少帮你们。如今你大兄念书,家里快jiāo不起钱了,想从你那里借一些,不多,叔父只要一金便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