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造反吧!(282)

从城破家亡的那一刻,他成为孤伶伶的一个人之后,整个的少年时代,支撑他习文练武,勤奋不辍的原因,便是仇恨,以及家族的荣耀。

他是薛家的儿子,忠良之后,他的肩上担负着的,除了灭门仇恨,还有保卫边疆安宁,忠君爱国的重任。

潞氏被他一举歼灭,多年家仇国恨得报,他心中那一刻是无比的满足,路过白瓦关的时候,薛寒云甚至默默看着天空,在心中祷告:“阿爹,阿娘,阿姐,你们可曾看到,我已经替你们报了仇?!”

多年重负,刹那间落下。

一个人若有幸回想自己的初衷,便会发现,一路走来,初衷早已经改变,有些甚至已经丢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再难追寻。

那个当年满腔忠君爱国的薛寒云,在连年战乱的时候,在目睹了上位者的荒唐之后,那些初衷也已经烟消云散。

只是不小心,在初见到儿子的第一面,在这个小小的美好的生命面前,他忽然之间有了一种冲动。

一个人,在危境之中,总要去做些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旁人尚未察觉薛寒云身上的变化,但罗行之及他的一帮兄弟们却是与之最为靠近的人。只觉得他自看过妻儿回来之后,便频频走神。有好多次,欲言又止,仿佛有很多话要讲,最终却都未曾讲。

湘王与卫王,还有高家,傅家,联军之中的藩王及义军首领皆派人来找过他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归顺自己,只除了司马瑜。

薛寒云思虑再三,又问一众兄弟:“我们习武学武,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

罗行之容庆等人皆是出自武将之家,武将之家的儿子习武,便是通往仕途的最佳途径。说的好听点,便是保家卫国,深入本质,一将功成万骨枯,做武将的,哪个不想青史留名?

见众兄弟们被问住了,薛寒云又道:“我们这般龟缩在山寨,却让天下百姓遭受着外族的铁蹄,内贼的盘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是愧对我们当初勤奋练武的时光?”

众人皆被他问住了。

此话后来传到了司马瑜的耳中,他特意前来寻找薛寒云,旁的都不提,只聊起自己当初习武之初,有多辛苦,后来四下游历,又见识过百姓诸多的苦难,总想着,有一天,这天下百姓皆能生活安乐。

可惜司马策不靠谱,各种藩王互不信任,手足相残,就在前几日,城中卫王派人刺伤了湘王,湘王至今仍在养伤,反弄的他这样的侄子不但不敢去探望受伤的湘王,也不能去指责卫王做事太过歹毒……免得让他们以为自己投靠了另一方。

政治斗争之中,立场很重要。有无数的官员权贵因着着站错了队伍而丧命,甚至被抄家灭口。

司马瑜这几年在蜀地各处征战,蜀王又向来爱民,对独子要求极严,他虽是武痴,军事之上有极高的天赋,如今却也已经接触政事,总有自己的想法与决断。

面对着京中一团乱的局面,他也忍不住逮着薛寒云大吐苦水:“……身为司马家子孙,不是应该先把明贼赶出大启,然后再安抚辖下百姓吗?”怎么就先兄弟反目成仇了?互相暗杀,拿旁人做了炮灰?

对湘王与卫王长久的不满令得司马瑜从来没有这一刻这么清醒的有了自己的认知:这大启,这司马家的天下,无论是推举了卫王,还是推举了湘王,其实都不合适!这两位皇叔压根不会管百姓的死活,想要的只是宫中大殿之上的那把椅子。

趁此机会,司马瑜反将自己手中的将士们撤出了京师,全安顿到了五还山。至于京中,就由得湘王卫王及高家傅家等人去折腾。

也许是那次深谈,让薛寒云与司马瑜寻到了共同的话题:天下安定!

又或者身为皇子龙孙,司马瑜本身便在权欲的漩涡之中,身不由已,却仍心怀天下,薛寒云带着一众兄弟们商议一番,决定与司马瑜合作。

合作,并非臣服,只是在荡平外寇的大前提之下,两支人马的暂时合作。

至于以后会如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五还山积雪皑皑,一派银妆素裹,京中却传来消息,卫王与湘王两军在京中互相杀戮,高家与傅家在旁相助,十二月中,湘王灭了卫家并追随卫家的高家,在傅家的簇拥之下,要办登基大典。

司马瑜苦笑:“王叔怎么就看不透呢?这么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也许过不了多久便会又被外族占领,有什么可争的必要呢?”

假如将明氏全部赶出大启的土地,关起门来,皇家的凤子龙孙们争成一团,也不奇怪。可是如今国有外贼,他们却争的不亦乐乎,饶是司马瑜这样从来乐观的少年,也禁不住感慨。

蓝艾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