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炉小篆香断尽(14)

猛然似听到了山中淙淙溪流的声音,父亲停下脚步,仔细查看了下四周地形,面上突然一喜。

“到了。就在前方山坳处。”他说。

我精神一振,见那几个武士,也是喜形于色。

几个人不由加快脚步,片刻,便已经到了父亲所指之地。

这里正如父亲所说,是山坳之中的一片平坦之地,但满目尽是杂糙蒺藜,哪里还看得出半分当年的铸剑工坊之相?

我正犹豫间,心想父亲是不是年长日久记错了地方,却见他却毫不犹豫地踩过荒糙,走到一块凸起的岩石边,用手中的砍刀挥断了几乎有两个人高的密密荒糙,很快,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窑炉。

“是了,虽然已有破损,但稍加修缮,就可使用了。”

父亲左右看了下,这样说道。

不待父亲开口,那个领头的武士已经率领手下的人开始清理场地了,父亲也加入了进去,不时指挥着他们,我则抱膝坐在一边,静静看着他们。

已经到了铸剑之所了,历史上那把注定要留名的“徐夫人匕首”,难道真的就要这样在我眼皮底下铸出吗?

我茫然了。

不到半日,山中昏黑之前,铸剑工坊便已经被整理了出来,初步恢复了它当年的旧貌,那几个武士,也已经搭建起了两个简陋的茅棚,供夜间休息之用。

我实是感到疲劳,目前这个八岁女孩的身体,真的有些过于羸弱,因此虽然只是睡在茅糙之上,但很快便坠入了梦乡,只是半夜偶尔醒来,似乎仍能感觉躺在另一糙堆之上的父亲并未入眠,他在辗转不停。

第二日等我醒来,已是日上三竿了,我从茅棚出去的时候,看到昨日临时搭起的简陋锅灶边还剩了一碗粥,几块饼,应该是留给我的早饭。

父亲和武士们早已经开始动工了,我糙糙吃了早饭,站在一边看了许久,才明白过来,父亲这是在制作供浇铸用的型范,剑范是根据燕丹提供的尺寸,用粘泥所造,然后放入窑中烘干,再加修正,最后出来的质地看起来像陶器,所以通常被称为泥范或者陶范。

制范是以要铸造的器形为依据的,而最后的剑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规整而协调,匀称而美观,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所以我见父亲十分仔细,改过几次,才将泥范放入了已经起火的窑炉之中。

前几日在马车之中无事,我便缠着父亲讨教了铸剑之法,所以才对制范这第一道工序有所了解,只是我记得,父亲当时还讲过,制范的同时,也是为以后的装饰打下基础,如剑体上铸出的花纹和铭文,都必须预先在剑范的内壁上镂刻出阴阳相反的纹路,但此刻,我见父亲制作的这柄剑范,却并无此程序,略一想,便明白了,父亲现在要做的,完全只是一把杀人的工具,只求犀利,所以所有繁纹杂饰,一应全无。

剑范不一日便出炉了,父亲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熔炼了。

他已经找到了旧日的铁英之坑,取了铁英沙,将之装入坩埚起火鼓炉熔炼,按照我的理解,熔炼的目的是将铁英沙熔成液状,同时也是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料材中原本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等元素,使之精纯。

我知道,铁的熔点是1500摄氏度,在现在这个冶炼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熔炉内的温度经常会与这个熔点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古代炼铁总是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但我发现,父亲却取了中山之上的老松木作燃烧之材,这才恍然,松碳之中,常常含有松脂,作为一种催化剂,它使得铁的熔点降低,从而促进了融化,不禁对父亲的智慧深感自豪。

我想起前世看过的关于一些上古铸剑师的传说,他们炼铁,久炼不化,到了最后,往往跃身入炉,借焚化自己身体中的磷等元素来促进燃烧,提高炉温,这甚至包括了干将莫邪的师父和师娘,他们就曾为楚王炼剑而投身炉内。这样的故事,在我前世看来,不过是个传说,但是到了这里,我却发现并非仅仅是传说,而是完全可能真实的存在,王权威逼之下,铸剑师为了炼出宝剑,保住自己的骨ròu免遭荼毒,无奈之下,只能纵身入炉,惨烈至极。

父亲率领着武士们,整整大火鼓炉了三天三夜,直到炉中火焰化为青气,才将熔炼成熟的铁汁浇灌入剑范,等其冷却凝固,一柄小剑,也就是匕首,便成形了,但这,也仅仅只是完成了部分工序,接下来,我就看到父亲去掉了铸范,不断地将这匕首拿到炉里反复加热,反复锻打,经过这样的锻打,不但去掉了杂质,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韧性,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在锻打的过程中,释放内应力,回复再结晶,炭火里的碳原子不断向铁块里渗透,增加铁块资深的含碳量,也就是增强它的强度。

清歌一片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