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太子宠妃(286)

作者:湘湘兮 阅读记录

看着儿子可怜兮兮又懂事的小模样,胤礽心软得厉害,自是没有不应的。

南巡可比北巡热闹得多,比起北方略显荒凉的空旷,南边城市更加繁华,人口百姓也更多。

沿着第一、二次南巡的路线,圣驾一路南下。每至一地,停留时间虽然不长,却不影响康熙帝内心显摆自家儿子和孙子的心思。

接见地方官员时,康熙帝也不忘将太子和弘昭都带在身边,不时便将各地大臣介绍给胤礽,直看得胤褆双目喷火,令他又想起巡幸塞外时的待遇,一时间心火难消。

康熙帝的安排,胤礽欣然接受,却并不会太过主动的结jiāo外臣,引起康熙帝忌惮的不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太子就只能给人留一个浅薄印象。

胤礽知晓分寸,懂得进退,政治秀更是胤礽为储君多年已深入骨子里的涵养绝活。

于是,传闻中颇得圣心的皇太子在众人心目中逐渐具象化,博学、仁德、持正等美溢也随之一道逐渐深入人心,很快便收获一波好感。

每次圣驾下江南,山东都是个绕不去的地方。

行至济南,康熙帝带着众人观赏了天下名泉的珍珠泉和趵突泉,当即诗兴大发,有感而挥笔的写下了一首《三渡齐河即事诗》。

满意的搁了笔,康熙帝又笑着将弘昭唤上前来,让他给众人朗念出来。看着丝毫不怯场,行止有度,声音洪亮清晰的弘昭,康熙帝心中骄傲又自豪,自家大孙子真是好样的。

等弘昭念完,众人立马开始恭维起来,纷纷夸赞陛下诗作得好,皇长孙聪慧、气度有佳等等。

康熙帝虽然心知其中有水分,可还是不免心花怒放。飘飘然下,还命山东巡抚将自己的大作悬挂在巡抚署署门,晓示当地百姓。

末了,康熙帝犹觉意犹未尽,便让胤礽也作首诗,表现一番。自家太子文采过人,诗作亦是不少,怎么也得让江南文人士子们好好瞧瞧,太子多么优秀。

胤礽从善如流,沉吟片刻,很快便得了一首七言诗。虽然比不上举世闻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却也是可圈可点,才学斐然。

看着众人开始恭维夸赞太子,胤褆心里颇是不慡,小声酸道,“不就做了几首酸诗么,不能吃不能穿的有什么用。”

然而内心深处却十分想抢太子风头,奈何作诗作词非是他的qiáng项,当着众人的面也不能作假找人捉刀代笔,只能眼睁睁看着胤礽风头无两。

一旁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都听到了他们这位大哥的嘀咕,可为了不节外生枝,两人便眼观鼻鼻观心,当做没听见。可胤褆却是没有因此放过他们。

只听胤褆声音悠悠在耳边响起,“四弟和十三弟的才学,汗阿玛也是多次夸赞过的。如今幸至此地,风景如画,若是得了佳句,可不要藏着掖着,不妨也表现一番?”

自己不会做诗,但旁人可以,只要抢了胤礽风头,不管是谁,他都很欢迎。胤褆心里算盘打得响亮,全然不管旁人意愿。

闻言,胤禛和胤祥面上一滞,心里顿时将胤褆恨得牙痒痒。他们好好的赏着景,招谁惹谁了,要被胤褆当蠢货当枪使。

明眼人都知晓,康熙帝这是要给太子表现的机会。他们若是没点儿眼色的凑上去,想从配角变主角,不是自讨没趣么?甚至坏一些的结果,难保不会让汗阿玛多想,觉得他们这是要和太子争抢。

他们这位大哥果然一如既往惹人厌,难怪兄弟间人缘那么差,毕竟谁会喜欢随时会坑弟的兄长。

幸好他们与康熙帝和太子之间有些距离,胤褆说话声音也没有太大,才没让人给听去。

两人心里庆幸不已,借着不同的理由婉拒了胤褆的提议,然后默契般不着痕迹的都离胤褆远一些,免得他又生出什么想法,殃及池鱼。

不识好歹!看着不领情的两个弟弟,胤褆心里很是不满。转头却又见康熙帝看着太子一脸满意骄傲的神情,心里更是郁闷。

同时也很纳闷,汗阿玛怎么就能多年如一日的宠爱太子而不腻烦呢?

在胤褆感叹康熙帝专一,嫉妒太子一如既往得宠之时,康熙帝又gān了一件令胤褆更郁闷,更恨得咬牙跳脚的事。

十月初七,康熙帝命年仅六岁的皇长孙代祭泰山。

康熙帝这一举动,令整个江南对于太子一系深得圣心的认知,又有了进一步的巩固。祭祀泰山可不是普普通通对山川崇拜的仪式,延绵千年的历史,早已赋予了它神圣而宏大的政治意义。

皇长孙代祭泰山,这样能巩固加深太子储君地位的大好事,太子一系自是无不欢欣鼓舞。

但对胤褆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胤褆气得上火,汗阿玛即便是宠孙子也得有个度吧。泰山意义非凡,怎能让区区无知小儿去行祭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