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太子宠妃(289)

作者:湘湘兮 阅读记录

康熙帝肃着脸,心情着实不太美,他很不喜欢这样不在自己掌控的事情。

又耐心听了几句,并不着痕迹将众人神情变化都打量一遍,康熙帝便抬起手压了压,争论中的众臣们立马便停了下来。

见自己话如此管用,康熙帝心里的不快倒是消散了大半。

不过,康熙帝并未就皇太孙册立之事多作言语,只神色淡淡,“好了,此事朕心中有数,诸位无需争论不休。今日便到这里,诸位都退下吧。”

话落便起身也打算走人,顺便丢给胤礽一个眼色,示意他跟上。

康熙帝倒是泰然自若,轻描淡写带着太子便走了。可被留下的众人冷不丁被一通刺激,却是少有能宁心静气下来,更多都是抓耳挠腮的心痒痒。

尤其万岁爷这态度很有些模棱两可啊!既没有直接同意,通过册立皇太孙的奏请,也没有明确做出否决,勒令休得再议。也就是说二者皆有可能?

可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康熙帝态度仿佛更倾向于赞同,不然直接否定驳回不是更简便?可要是赞同吧,康熙帝这态度也并没有表示出深入再议的乐见其成……

众人心思百转千回,左摇右摆的拿捏不准圣意,心里颇有些不得安宁。

倘若真的册立皇太孙,这对未来朝堂格局可是影响重大,他们也得慎重考虑今后立场怎样才算明智。

明珠神色不变,并不觉得康熙帝心中真的无动于衷,毫无芥蒂。以康熙帝对权柄的掌控态度,能多年容忍信重一个可能分他威柄的太子已经孰为难得,不可能再纵容出下一个储君,碍他手脚。

只是想是这样想,可为何心里却莫名有种淡淡的不安?

第170章

没管众人心中各种思量, 康熙帝径自带着太子往书房行去,而后将随身伺候的宫人全都打发出去, 父子俩便就太孙一事比较坦诚的jiāo流了一番。

“现在这里只你我父子二人, 太孙一事, 保成有什么看法皆可直言说道, 无需心存顾忌。”

之前也有提过, 自弘昭出生起康熙帝已经不止一次接到请立皇太孙的提议, 但那大都是通过奏章书面形式, 具有一定严密性, 康熙帝也一直都是留中不发当做冷处理,算是表明了不欲多谈的态度。也因此,对于册立皇太孙这个有点忌讳的话题,康熙帝与太子父子二人一直相互保有默契,不曾深谈。

可如今此事已经闹到明面上来, 再视而不见, 避之不谈, 显然不太合适。

康熙帝八岁登基,至今几十余载, 什么场面风波、yīn谋诡计没有见过。此事背后始作俑者不外乎太子自导自演有意促成皇太孙册立, 或者某一方势力针对太子的yīn谋算计两种可能,总归不会无缘无故便有人心血来cháo忽然做此提议。至于这一方势力嫌疑最大者,康熙帝心中也大致有数。

可就是心中有数, 康熙帝才会更加恼怒不悦,不管此人是太子还是他其他儿子, 都不会是康熙帝所希望看到的。

当然,康熙帝对胤礽这个自己一手教导的太子还是很信任的。相比起太子的自导自演,康熙帝更倾向于后者。不单因为太子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也因为太子多年来行事为人让康熙帝多有好感,天然便觉得信任。就算帝王偶有疑心病发作,对胤礽观感一时复杂,但待冷静思量之后,还是会自然而然选择信任。何况这么多年来,太子可从未令他失望过。

再者,以康熙帝对太子的能力了解,就算胤礽有心想推动册立太孙,也不像是会使出这样低端不聪明的手段。

也是基于以上种种,有关太孙一事,康熙帝才会如此心平气和召太子前来谈话,否则直接压下不予理睬,或是严语斥责,那才是对太子的不信任,存了不满。

胤礽也知晓这个道理,心中对康熙帝很是感念。

帝王与储君关系历来便十分复杂,能有现下这般君臣和睦,父慈子孝,除了自己安分克己不越线,并努力维护彼此间关系之外,与康熙帝对他的真心疼爱也有莫大关系。否则,任他如何乖顺,帝王也能任凭自己喜好心意随性而为。更何况,中间还有那么多虎视眈眈,上蹿下跳挑拨离间之辈,能有如今境况更是非常难得。

胤礽看向康熙帝,神色真诚而坦然,“儿子之前所说俱是肺腑之言,无有虚假。弘昭年岁确实还小,这个年纪正该是好好学习,累积自身学识才能的阶段,何况弘昭还有幸得蒙汗阿玛亲自教养,这是他莫大的福气,更该珍惜才是。

至于太孙之位,历朝历代本就不多见,可见并非必要之事。既非必要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康熙帝目光定定直视胤礽,好一会儿才忽然笑骂道,“你倒是敢说,朕竟不知朕的太子如此叛逆不羁,太孙之位多此一举,全天下只怕也只有你一个会这样说。”话虽如此,可心里对于太子的态度却是十分喜欢,大气通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