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后(清穿)(99)

作者:桃梨不言 阅读记录

碧霞元君是传说中泰山的神女,宋真宗曾封她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命人于泰山山顶建昭应祠,明代以后,祠名改为碧霞灵应宫。皇后还有另一个原因没说,皇上这些日子想尽办法让她宽心,此次东巡,便是想要带她疏散心情,皇后不想辜负他的一片心意。想到这,皇后眼神柔软,嘴角牵起一抹温柔笑意。

——可你会在途中丧命的啊!云梧看着皇后脸上的笑意,心里五味陈杂,她咬咬嘴唇道:“娘娘大病初愈,身子怎么受得住疲累,东巡一路舟车劳顿,万一凤体违和,又该如何是好?娘娘,东巡一行,还请三思啊!”

“多谢你记挂,”皇后心里一暖,“太医说了,我如今身子并无大碍,你不必担忧。”

她的眼神又温柔又清澈,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云梧内心的不堪和阴暗。云梧突然有种想要落荒而逃的冲动,“娘娘……”

却见皇后对她微微一笑,“我是皇上的妻子,大清的皇后。”

云梧颓然,只这一句话,她便知道,皇后是不会更改主意了。

她抿了抿唇,“东巡一途道远路长,娘娘千万要保重身体才是。”

皇后含笑点头,“好,我记得了。”

*

二月,乾隆带皇后和太后一同从京城出发,向山东而去。圣驾停驻曲阜,游孔庙,又来到孔子故居阙里,谒拜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还祭拜了黄帝长 子少昊和元圣周公。一路上,皇后精神很好,心情不错,乾隆看在眼里,总算放下了心。

二月底,圣驾从曲阜离开,来到泰山。乾隆带着皇后到泰山还愿,自己也亲往碧霞宫拈香,一连三天为皇后祈福,希望皇后日后身体康健,早诞贵子。

三月初,圣驾到达了济南,济南知府带着大大小小的官员接驾。济南知府是个会钻营的,接风宴上,他便跟乾隆提起,济南有一神童名张永清,三岁识字,四岁背诗,如今年仅五岁,即可背诵《乐善堂全集》。

《乐善堂全集》是乾隆在潜邸时所作诗文的文集,书名来源于乾隆当时的书房“乐善堂”,全书共四十四卷。乾隆闻言果然起了兴趣,召张永清入行营觐见。

引路的内侍将一老者与一小童引入房间,小童正是张永清,老者则是张永清的祖父张廷望。二人倒头叩拜,“恭叩皇上金安,皇上万岁万万岁!”见太后和皇后也在,二人又分别拜了太后和皇后。

“起来吧。”乾隆和颜悦色,先跟张廷望寒暄了几句。张廷望只是一个贡生,此番得见天颜,紧张激动得手都在抖,好不容易才强压下澎湃心绪,不至失态地回答完乾隆的问题。

乾隆微微一笑,转向小童道:“你便是张永清?”

小童面目清秀,衣着朴素,板着小脸有些紧张。他咽了咽吐沫,暗中瞥了祖父一眼壮了壮胆,扬声答道:“回皇上的话,正是。”

见他初次面圣,虽有些不安,但举止并不慌乱,乾隆不由暗自点头,开始出言考校。张永清一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声音发颤,但很快便进入状态,不再紧张,不仅能背诵诗文,被乾隆问到文意平仄,也同样能答得出来。

“不错。”乾隆笑着赞道,“识文义,解平仄,果真夙智早成。”

张永清毕竟年纪还小,得了夸赞便红了脸,有些不好意思,而祖父张廷望早已喜得面色通红。一旁的太后正是喜欢孩童的年纪,自然对张永清心生好感,拉着他唠了好一会儿家常。最后,乾隆太后和皇后都给了张永清许多赏赐,张廷望自然也得了赏,祖孙二人再次叩拜,退了下去。

*

水声潺潺,皇后屏退宫女,站在船头,

看着远处岸边的点点灯火出神。突然有人在身后给她披了一件衣裳,皇后扭头,竟是太后带着身边的嬷嬷,皇后连忙给太后行礼,“皇额娘。”

太后走到她身边将她扶了起来,“今天见那张永清的时候,我便看你神色不对。”她看向皇后,“是想永琮了吧?我记得,皇上也曾夸过永琮夙智早成。”

皇后神色一黯,强笑了一下。太后见状哪还有不明白的,她叹了口气,柔声道:“永琮没了,我知道你心里苦,可你也要为皇帝想一想。这三个月以来,皇帝变着法儿地宽慰你,你也要体谅皇帝,不可耽于自苦才是。”

“儿臣惶恐,”皇后深吸口气,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不怪太后对自己生出不满,“谨遵皇额娘教诲。”

“行了,”太后拍了拍她的手,“早些休息吧。”

“是。”皇后将太后送回了房间,才回到了自己住处。

许是这一晚吹了风,皇后第二日便烧了起来。太医诊断是染了风寒,太后闻言暗自摇头,没说什么,乾隆则是决定暂驻济南,等皇后康复再出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