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里的炮灰女配(276)

老支书看着报纸上的那张大合影笑了起来。

……

阮文在首都待了三天才回去。

回到省城,研究所的研究员们看她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做出卫生巾给研究所一线生机原本就让研究员们敬畏三分。

谁曾想她之前做了更大的事,关键是都没跟他们说过。

要不是看电视看报纸,都不敢相信那个受表彰的阮文,就是他们认识的这个。

“对了阮文,你们老家来人了,在学校那边打听了好久,就一个壮劳力,还有一个老头。”

阮文有些没想到,来的竟然是村长和老支书。

村长也是没办法,他可不觉得自己有这个面子。

索性请老支书出山,坐上火车来了省城。

不看僧面看佛面,阮文看在老支书的面子上,多少会帮忙吧?

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虽然只在火车上坐了几个小时,但那硬邦邦的座位嘈杂的环境,对老人而言也够折腾的。

“你要想见我,就给我来封信就行了,咱们还亲自过来?”

老支书是抗战老兵,阮文十分的敬重。

她说这话也是真心实意的。

真的一句话的事,她肯定会回去的。

老人家嘿嘿一笑,牙齿脱落了大半后说话都有些漏风,“好孩子,给他们指条活路吧。”

他这辈子也活够了,只是又想着,能不能让这些后辈们过活的更好些呢。

舍下这张老脸,来找阮文拿个主意。

阮文听村长说了来龙去脉,“别分地。”

她当即给村长拿了主意。

作者有话要说:虽然但是,断章狗溜了溜了

第76章 076阮文的手表

国人两千年来的梦想,不就是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在这块土地上耕作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吗?

这是深种在骨子里的农耕文明。

正因为此,在包产到户被宣扬后,这成为了风潮。

包产到户是趋势。

然而这土地到了自己手上,一家一户的生产力又能提升多少呢?

小岗村走出了第一步,四十年后却又靠着集体经济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阮文当即否定了分地的提议。

“分了地之后各家各户忙自家的,一时半会儿固然有干劲,但这种情况长远不了。”

村长没听明白,“这话什么意思?”

“三提五统之后村里人手上没多少余粮,这个咱们都清楚。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分了地,这些该交的也少不了。咱们村粮食产量不错,棉花也算丰收,过去这些年哪年多劳多得?难不成分了地之后,地里的庄稼还能更好?”

“我知道,有钱的兴许去弄化肥,又或者自家积肥想方设法让庄稼丰收,到了农忙时节能多点收成。又或者人家压根不想种棉花,想种些花生大豆换个样,自家有地种什么都自由一些。可村长你想想大家为什么想要分地呢?还不是因为想靠着种地让自己富起来?”

村长点了点头,谁不想有钱呢?

又有谁不想多吃两块肉。

这是千百年来农民最朴素的愿望。

当初,为什么农民帮着打鬼子?

还不是因为赶走了小鬼子,就能分地,不再用当长工吗?

“单干是自由,但是遇到的问题多。就拿浇地这回事说,咱们村头有河,所以过去都是直接引河里的水去灌溉,村里人一起垅土,轮流当值看水就行了。要是各家干各家的,先是得有抽水的电机,得有水带,这些得自家去买,农忙时节都凑一起去了,你去借别人家的,能借的了一时还能一直借着用吗?分地之后怕是还没等着粮食增产,得先各种开支。”

“现在工厂多了,尤其是纺织厂多了,咱们剩下来的棉花可以卖给厂子里,可是一家一户又能留下多少棉花?你的东西少,人家就会压价,这话我说的没错吧?”

阮文之前到底是在棉厂工作了将近一年,虽说棉厂自身不收购棉花,但她也去过棉站,跑过黑市,知道这里面的道道。

村长点了点头,“这倒是。”

嫌少,然后挑三拣四的压价,哪年都这样。

“少了他们就各种挑剔,各家各户出去卖棉花卖粮食又都需要人。可要是聚在一起,那就用不了这么多人了。”集体合作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了分工,做好分工上的优化,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力。

一百户人家纷纷带着自家的棉花去卖挣点小钱。

如果合在一起,只需要几个人就能搞定这件事,而剩下的人能做的事就多了。

“聚在一起咱们量也大,到时候就是咱们挑剔他们,这家不收就去换别家,纺织厂那么多,还差这么一家吗?”

番茄菜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