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男主的死对头+番外(134)

作者:浔北 阅读记录

十日后就是殿试。

大历科举的规则,殿试由皇帝出题,考生书写上交,全程皇帝不出现,不露脸,意在凭一纸文章取才,不被其他因素干扰。

说是这么说,可考生交上去的卷子不糊名,主考官手里还有一张以知名度、素日才学、风评为标准的“通榜”,真正的标准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唐桁是寒门学子中,今科最大的热门。裴云潇则是世族子弟中,最受瞩目的一个。

殿试一结束,关于唐桁和裴云潇,谁才能是最后的状元,瞬间在京城掀起了一阵热烈的讨论。

京城的赌坊甚至还设了一个赌局,赌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作者有话要说: 注:考卷部分引号中皆为引用,引用韩非子《五蠹》、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不再一一列举啦~感谢在2021-03-27 21:22:29~2021-03-28 22:25:3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涵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4章 谁是状元

“太傅大人, 这是初定的名单,请过目。”

裴瑫一到,副考官便递上一本拟好的名册。

裴瑫随手翻开, 只见一甲三名的位置正写着三个极为熟悉的名字——裴云潇、赵希哲、唐桁。

“这三人的考卷, 拿来我看看。”裴瑫只看了一眼就合上了册子,朝副考官道。

大历科考殿试的阅卷一向设三到四名阅卷官,第一次评卷乃阅卷官随机平分考生考卷, 做出初评。通过初评的考卷写“荐”字,进入第二次评价, 未通过的则直接算作落榜。以此类推, 最终拟定一批名单交由主考官过目。

主考官若同意阅卷官的意见,便在试卷上书写“取”字, 上呈皇帝。皇帝允准后, 写“中”字下发, 最终由礼部开榜张贴。

因此裴瑫一开口, 副考官便将早就准备好的考卷呈了上来。

裴瑫第一个就选了裴云潇的考卷, 一打开, 便见试卷之上清一色写着三四个“荐”字,可见是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陛下问政, 此卷论及民生农事,禁兼并, 兴水利,使耕者有其田;又以商鞅徙木言律法立信, 后又提及广开民智,确是不俗。”裴瑫沉吟道。

“是,从文章、笔法、辞藻,便能看出此生观点独到,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副考官不着痕迹地奉承。

“可惜……”裴瑫却又开口:“立论略显虚空,流于表面。言之无物,多为老生常谈,失于俗套了。”

“啊?”副考官一愣,险些没反应过来:“太傅大人的意思是?”

“先放着。”裴瑫没有回答,反手拿起了唐桁的试卷。

只见试卷上交错穿插写着“荐”、“落”、“抬”的字样,竟答十数次之多!

副考官见状连忙解释:“初评此卷的是翰林院的陈学士,他似乎对此卷极为欣赏,此卷在二评时落选,是陈学士执意将它重新举荐,几次之后,依诸位同僚共同商定,拟定了第三名。”

裴瑫的视线垂落在唐桁的考卷之上。

笔力遒劲,工整之中带着些桀骜不驯,观点犀利,虽与裴云潇的观点较为相似,却比她更为深入,言辞更是切中要害。

更特殊的是,他提到了兵事!

裴瑫做主考官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在科举殿试的考卷上,看到有考生如此直言不讳的谈及朝廷的兵事之弊。

此子,确实有两把刷子。可惜,锋芒太露了。

为何历年科举都无人敢言军政?不正是因为纵观大历朝堂上下,便是连皇帝都不怎么看重边境军事。

自大历在北境大败给羯颉,几代皇帝无力收复失地,便只能对此事缄口不言。

唐桁,怎么敢写这个?

“陈学士……”裴瑫念叨一句:“老夫记得,陈大人最不喜这般文风,怎么会?”

副考官也觉得困惑。

翰林院陈学士是典型的儒生,就喜欢娓娓道来,文辞柔和,观点中庸的文章,因此这回几次三番的抬举唐桁的文章,大家也都觉得奇怪。

“啊!”裴瑫突然做出恍然一大悟的样子:“陈大人是江东吴州人氏吧?”

副考官想了想,点头道:“还真是。下官记得陈大人未入仕前还在颍川曾有几年求学之年。太傅大人何以提起这个?”

裴瑫心下了然一笑。

小七啊,小七,可真是机关算尽,连他这个祖父都险些被糊弄过去!

举荐唐桁参加解试的知府刘膺乃颍川刘氏之人,虽家道没落,可人脉关系尚在。吴州更有郑伯焉和宋珏……

大历的大世族不过那么几家,因此在朝臣之中,小世家的朝臣虽不至于官居高位,可在人数上是远远多于大世族的官员的。而此次科举考官、阅卷官之中,占比最大的也正是这些小世族出身的官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