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风刀割面(363)

作者:璨钰 阅读记录

怎能打压他的热情?毕竟日后那本风靡欧洲的游记还要传世七百多年。只是后人怎会知道,这本书里的故事,究竟多少是亲历的真相,多少是风闻的传说。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他不把察苏公主的故事写入书里就好。

听完马可新的故事,我深深呼出一口气,驻马眺望遥远的东方。旭日初升,清晨第一缕晨曦亲切地抚摸我的面庞。天地之间,浩dàng无尽,深远宽广。辽阔无边的草原尽头,也许正是新的开始。那里将有我全新的命运。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深深地呼吸,握了握拳,嘴角露出由衷的微笑。

第163章 大都

至元十年,三月。此时据我遇见波罗一家已近一年了。

踏过宽阔平坦的大街,我不时驻足,好奇地观望。眼前这座城市,熟悉又陌生。我几乎难以想象它七百年后的模样。

这座城市,本名中都,由当今皇帝忽必烈于去年改名“大都”。而前年,也即至元八年,忽必烈正式确立国号为“大元”。历史教科书上的元朝也正是从至元八年开始。

过去一年,我跟着波罗一家从阿力麻里出发,今年三月才到了元大都,也即汗八里。

令波罗兄弟失望的是,大元皇帝忽必烈已于二月中旬北巡上都城。早在大都新城尚未建成之际,忽必烈就有在上都、中都两地巡幸的习惯。上都靠北,地势高慡,是避暑的好去处,也是皇室召集诸王的地方;大都靠南,是为冬都,用以捱过漫漫冬日的寒风怒雪。待皇帝从上都回来,大抵要到九月份了。

这些自然不是我说给波罗一家的。当马可从驿馆得知皇帝已驾幸上都时,失望地叹了口气。尼科罗则很快做出了去上都觐见忽必烈的决定。到了启程的这一天,马可恋恋不舍地拍着我的肩膀,蓝眼睛里透出一丝忧郁:“撒勒黑,你真的不与我们同行吗?”

经过我一年的帮助,他已能熟练地用蒙语对话,也习惯于叫我的蒙古名字。我的真实身份他哪里知道,直到现在,仍天真地与我称兄道弟。

我客气地拒绝了他的邀请:“我早已同波斯商队的伙伴走失,献给合罕的宝物也被海都汗的军队截获——拿什么去面圣呢?”

小伙子点点头,脸上仍透着几分失意,身后的父亲和叔叔已经开始呼唤他的名字了。

我向波罗一家挥挥手,目送他们上了马车,沿着安贞门街一路向北,奔上去往北方草原的路途。车轮压过土路,扬起一片尘埃,很快这烟尘便消失在都市的繁华里,被熙熙攘攘的人群遮去了。

沿着笔直宽广的通衢大道一眼望去,几乎能望到北面的安贞门,马可一家的马车却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这里虽是皇城以外,却邻近大都城的中心,最是热闹所在。上至达官显贵、豪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平民游客,人员来往,穿梭不绝。

皇城位于大都城的南部,城南和城中是贵族官僚和豪商富户的所在,迁入新城的平民百姓多居于北城。整个都城的营建也是本着先南后北的思路,至今北城尚在营建。因而相比于南城的辉煌富丽,北城则显得单调萧条了。

我此刻已接近城中心了。由安贞门街左拐,穿过昭回坊里窄窄的胡同,进入靖恭坊,又沿着胡同一路东行。大都城是按里坊划分,每坊都是方方正正的一片,其中以胡同相连。然而我并不知道,昭回坊与靖恭坊之间的南北巷道,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南锣鼓巷。

举目前眺,鼓楼遥遥在望,它东边的中心阁便是大都城的中心了。鼓楼往西是狭长的水泊——海子,也即是后世的积水潭。

出了靖恭坊,过海子桥径往北走,前面便是中心阁。而再往西,沿着海子的西北-东南向街道,便是如今大都城最为热闹的商市之一——斜街。

由鼓楼入斜街,左侧便是海子。海子沿岸遍植杨柳,柳枝已长出新芽。水岸边泊着游船。如今才是早chūn,是以游客不多。右侧凤池坊临街一带,却是热闹不绝。茶楼酒肆鳞次栉比,勾栏瓦舍左右相连,秦楼楚馆临街招摇。酒家的吆喝、歌女婉转的小调、伶人缠绵的唱腔不绝于耳。路过茶楼,偶有店家小二热情地招徕:“这位哥哥,进来喝盏茶可好?紫笋、阳羡、huáng龙、双井……却也不输于贵人们喝的北苑茶呵!”

这小二嗓音虽然清亮,却也略显青涩,听他叫“哥哥”,我不由得一愣,下意识看他脸庞,不过十七八的年纪,唇上一层淡淡的绒毛,望着我笑弯了眉眼:“小哥哥不是本地人罢?”

眼睛倒是厉害得很。我看了看自己靴子上的尘土,笑了笑,没说什么,举步前行。前方不远处阔大的露天戏台上,布制横额在微风中招摇,一时看不清上面字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