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却天涯归故里(164)

作者:不辞归 阅读记录

“农为固国之本,商为兴国之要,兵为护国之器。以农促商,百姓富裕;以商富国,国盛兵强;是为兴国之道。”

文清帝的目光让谢承笔触一顿,但很快又若无其事地往下写。

“夫欲兴农,必先改革田制,革新农具……夫欲兴商,必先重定商制,精湛制造工艺……夫欲兴兵,必先整顿军制,锻造军器……”

一条条一件件都细致到了实处,没有一句空话,更有一些文清帝和朝臣都没有想过的细枝末节,在谢承的推导下却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清帝越看越是心潮澎湃,呼吸都急促起来。

“咳咳……”他忽然剧烈地咳嗽,苍老的脸上却是一片兴奋的红光。

总管太监连忙将文清帝扶到一边,呈上温水润喉。

谢承笔尖微顿,抬眸看了文清帝一眼,在对方看过来之前,又低头继续作答。有不少人却因为文清帝突然咳嗽扰乱了心绪,下笔变得踟蹰。

缓过气的文清帝又在场下巡视了一圈,却没再见到谢承那样鞭辟入里的文章。更有些人一察觉文清帝的靠近便笔下发抖,思绪全乱,语不成句。

个别考生也提到农事、商贸、军队及改制等问题,但不如谢承分析得深入。

大部分考生都空泛地谈论治国之道或为官之道,引经据典,堆砌了一堆大道理,对实务却言之寥寥。仿佛只要官员能熟背史书国策、清廉勤勉,朝廷必然海晏河清,国家必然富强兴盛。

文清帝并不觉得他们写得不对,官员熟知史书国策、清廉勤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革故鼎新、巧思善用的智慧。

没想到谢承年仅弱冠,所思所想却比一些年长的考生和官员都要深刻入理。相比之下,那些引经据典、堆砌辞藻的文章就过于逊色了。

这届参加殿试的贡士共有三百余人,文清帝并没有全部看过,只待到午时便回了御书房。

傍晚锣响收卷,考生离宫归家,等候阅卷。近年会试取中的贡士越来越多,殿试难以当日完成阅卷放榜,考生需再等数日才能再次受召入宫,听取殿试排名。

阅卷期间,朝廷传出喜报,江南灾情彻底结束,冰消雪融,春暖花开,灾民返乡重建事宜也顺利推进,毅王及江南巡抚奉旨回京复命,不日抵达。

果不其然,在殿试放榜前一日,沿途经历数次“意外”的李熠和方志洲终于平安抵京。同来的还有因灾情防范效果突出、人财损失最小而入京受赏的扬州知府,以及被停职查办的江南节度使。

姜父姜母和姜柏舟也在同一天抵达京城,至此,藏剑山庄旧部全数分批汇入京城。

苏和的四师兄郭磊并没有来,一来他夫人刚生产,得留下照顾;二来他只是姜父机缘巧合之下收的徒弟,对江家旧事并不知情,也不像苏和一般等同于江家养子,姜父再三考虑,还是不希望他冒险参与进来。

三月底,殿试放榜。

按往届惯例,早晨先是武举贡士演武,陛下会携文武百官及文举贡士观阅,之后分别唱文武及第榜,最后便是文武状元游街,以及晚间的琼林宴。

谢承起得比殿试那日还早,姜羡余则是一夜浅眠,察觉谢承起身的动静就醒了。

“要去了?”他睡眼惺忪地喃喃。

“嗯,”谢承俯身亲了亲他,“你接着睡,等我回来。”

姜羡余“唔”了一声,把睡在床里侧的小汤圆揽进怀里,含糊道:“晚点,我们一块去看你打马游街。”

谢承应了一声,更衣洗漱出了门。

……

武贡士演武设在宣武门外的广场,陛下端坐阶上御座,几位王爷随行在侧,百官分列两旁,今年新科文武举贡士分列于台阶下,中间空出的地方便是演武场。

往年演武不过是走个形式,展现武者精气风貌,取悦圣上,对会试既定的武贡士排名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今年却由兵部提议,玩了个新花样——由禁军及京畿卫选出的代表,同武贡士一对一切磋。

如此一来确实更具观赏性,也更能展现个人风采,但输赢也一目了然,对部分武贡士来说并非好事。

谢承往台阶之上看了一眼,李熠恰好垂眸看过来,两人远远交换了一个眼神,谢承便知道,这是好戏要开场了。

果然,第一个上场的便是徐靖。他身着京畿卫铠甲,手持长.枪,威仪俊朗,高声道:

“京畿卫徐靖,请武会元段御赐教!”

第七十六章 今生:状元及第果真是招人亲,欠“收……

谢承见过姜羡余同徐靖切磋,正如李明雅所说,徐靖此人有些武痴,精于武道,身手与姜羡余不相上下。

如今对上段御,赢得毫不费功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