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却天涯归故里(169)

作者:不辞归 阅读记录

李熠为了避嫌,不会刻意提起谢承。

谢承:“微臣只是不忍故土受灾、邻里受难,故而略尽绵力。”

文清帝却问:“你那师弟赶去淮安救老九,也是因为不忍故土受灾、邻里受难?”

谢承心头一跳,立刻意识到文清帝恐怕已经发现了姜羡余的身份。

“回陛下,微臣师弟生性纯善,重情重义,此番实在是不忍百姓受苦,才答应巡抚大人赶往淮安救人。”

“生性纯善,重情重义……”文清帝喃喃着这两句,“老九也这么夸过他。”

谢承不觉得文清帝频繁提起九王是因为对这个儿子改观,亲近重视起来,多半是起了疑心,怀疑九王认出了姜羡余,同江家有了联系。

只是九王当时年幼,这些年又一直不声不响,文清帝恐怕也不确定他到底记得多少,于是这会儿才频频试探。

“改日带他进宫让朕瞧瞧。”文清帝道,“他救了老九立下大功,理应有赏。”

“是。”谢承躬身作揖,藏住眼中的警惕。

……

琼林宴结束后,朝廷立刻着手彻查段家侵吞田产一案。负责此案的官员是睿王一系,恐怕打定主意让忠王翻不了身。

朝中参忠王的奏折一本接一本,文清帝气得病重罢朝,暂由睿王代理朝务。

忠王被禁足,方志洲也因对段家一案的失察被罚了俸禄。

毅王倒是因赈灾有功受了赏,被下放到户部任职。

与此同时,吏部开始给新晋文武进士安排官职。

文举进士大多按惯例安排,段书文得了外放杭州某县的调令,张涛等人也各有去处,谢承则入了翰林院。

段御被除名后,文清帝似乎无意追究武举舞弊一事,武举考官自认躲过一劫,谁知却又因为各种问题被文清帝叱责、罚俸、贬职。

而吏部呈给文清帝的武进士职位安排接连被否,经总管太监提点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最后将武进士全部安排到各地驻军当中不起眼的位置,文清帝才勉强批复同意。

朝臣这才明白,文清帝看似不追究,实则都记在了心里,并且压根不打算重用这一届武进士。

官职定下之后,新晋文武进士按惯例有一到两月的假期,可以衣锦还乡。

谢承建议段书文等人尽快返乡。

“如今陛下病重,睿王和九王风头正盛,忠王如履薄冰,恐怕已经坐不住了。”谢承分析道,“京城很快就会乱起来,阿姐和姐夫不宜久留,不如早日返乡,届时直接去上任。”

“那你呢?”谢桑柔担忧道,“你不和我们一块走?”

谢承摇头:“我暂时走不了。”

第七十八章 今生:万寿宫宴护驾!快护驾!……

谢承暂时离不开京城,因为文清帝对他殿试那日的文章念念不忘,要他写一份完整的“兴国之策”——殿试时答卷篇幅有限,许多问题与对策谢承只是一笔带过,未能细写,如今文清帝便要他将其完善。

期限是半月后的万寿节之前。

今年文清帝圣体欠安,满朝文武上书请封太子,钦天监却在此时建议大办万寿节为祭天祈福,说是除晦迎新,保龙体安康、国运昌盛。

文清帝兴许是觉得江南雪灾和段家侵吞田产这样的天灾人祸确实有碍国运,同意了钦天监的提议,着礼部操办。

几日后的早朝,天心府指挥使沈追又为段家侵吞田产一案添了一份新证据,同时指控忠王便是谋害九王的幕后指使,更伙同段家囤积木炭、棉衣运至江南,欲发国难财。

一时间满朝哗然,参忠王的奏折又多了一倍。更有甚者,参段家迫害百姓、忠王品行不端引来天罚,致使江南大雪,万民受难。

文清帝气得卧床不起,却迟迟不肯封太子,只下旨将忠王监.禁,剥夺封号,留后再审。又将段御打入大牢,派天心府副指挥使沈封前往江南,捉拿段家人回京受审。

朝堂风起云涌,段书文和张涛等人却已经在谢承和姜羡余的安排下,登上返回扬州的客船。

这一回姜羡余托谢桑柔把小汤圆和苏和也带走了。

来时想着一家人整整齐齐,相互照应,如今时局动荡,反倒不敢留几个小家伙在身边。

苏和被委以重任,再三保证会照顾好小汤圆。

小汤圆如今能吐简单的字词,不再像原先那般非要黏着姜羡余才安心。但姜羡余知道他敏感又怕生,没有连蒙带哄地把他送走,而是认认真真同他道别,并承诺一个月后去接他。

小汤圆并不能完全听懂,还是哭闹了一场,让姜羡余哄了好久,才抽抽噎噎地随谢桑柔等人上船。

平安镖局分出一部分镖师护送他们返乡,姜父姜母和姜柏舟则带着一部人留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