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三句半(44)

作者:touchinghk 阅读记录

好歹相识 一场,三琯揣好了银元宝,日日缠着师父要去“东方山庄”看看。

那年暑月,师父拗不过她,终于带着她来到了东方山庄。

车队浩浩荡荡,东方庄主板着张脸亲自来接。一开始,三琯心里怵怵的,见了东方爹爹老实得跟只小猫。

没两天,山庄上下她混熟了,见了东方庄主也不怕了,便抱着东方庄主的手臂摇啊摇:“…莺儿姐姐的毒解了吧?”

东方庄主眉梢一挑:“什么莺儿姐姐?三琯,宫城里送出来的人…只有死人。”

三琯打了个寒颤,眼神有些迷茫。

她是从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李承衍可能远比她想象中…更强大。

第30章 深不见底 翡叶二字,嵌了我母妃的闺名……

“每个人都有秘密。”三琯弯腰,掬起一捧清凉的溪水。水从指缝间流下,恍惚间仿佛倾泻的月光,“你有,阿衍有,东方爹爹和师父也有。”

“我所有的秘密,你都已经知道了。”程云的笑容有些苦涩,“何况,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愿意背负秘密前行?”

如果太子没有坠马,李承衍可以开心肆意做他的十一王爷;如果万岁没有迁怒穿云弩,定王府一家仍然相亲相爱,共享天伦,他又何必夜夜悬命做那偷鸡摸狗的梁上君子?

“就算你与阿衍都有原因,那师父呢?”三琯垂眸,“为什么师父要瞒着我?”

“我虽不了解你的师父,”程云轻声说,“但我了解万岁。”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就算是天生的圣人,也早已在一重重磨难之中消解了所有的善良。

皇帝…并不是一个和善的好人。

“我娘闺名阿翡,与先皇后和万岁同为青梅竹马,三人一同长大。”程云淡淡地说,“若不是母妃被先皇指给了我爹,依万岁对她的感情,她是必要入宫的。”

“听定王府的老人说过,指婚的消息传来,万岁喝得酩酊大醉,挥墨如雨,在承乾殿里赋诗一首。”

“彩云栖翡叶,晨光耀珊瑚。远山蘸秋水,明月忆佳期。”

“翡叶二字,嵌了我母妃的闺名。”

“定王府出事当晚,我记得母妃身边的老嬷嬷曾跪下求她,让她连夜进宫恳求万岁饶我们兄妹一命。母妃却连眉梢都不曾抬一下,冷冷道,这世上再没有人比我更懂他了。”

懂他冷血,懂他绝情,懂他不分正恶,懂他颠倒是非。

“这十年来,朝政大权旁落,百姓民不聊生。仅在你我之间说一句,万岁他称得上…昏聩二字。”

三琯说不出来话。

她与李承衍青梅竹马。

万岁在她心中,一直是那个笑眯眯的、温和慈祥、对她宠爱有加的皇帝,是十一的父亲。

从感情上,她说不出万岁一个字不好。

可她虽生长在冲虚观,但也常与师父游历江湖,并不是不谙世事的内廷公主。那年江南洪涝、九江府长江决堤,死伤惨重,逃难之人一路北上来到晋鲁豫,却 遇上了连年大旱。

师父脸上不见笑容,着人搬空了华山派的粮仓,日日施米布粥。她那时诸事不懂,跟在师父身旁帮忙,见到逃难的人还指着他们询问。

“师父,他们不是饿肚子吗?为何又会那么胖?”

明明应该是瘦骨伶仃的灾民,一个个看起来面目庞硕,仿佛发了面的馒头,人人挺起大肚,如同吹胀了肚的河豚。

师父狠狠舀一勺稠粥,手背青筋立起:“那不是胖,那是长期营养不良,饿得人都发了肿!”

他一抬头,脸色铁青:“顺天府尹干什么吃的?说是日日赈灾,为何到了几天,难民依然只在我华山派的粥摊才能吃上一口白米?”

师父日夜焦虑,合不上眼:“…以往看金古梁温,以为郭靖黄蓉以命殉城,哭得我泪眼汪汪。哪知道真正苦难来临的时候,你什么心情都有,偏偏就是没有心情去哭。”

可第二日起床,三琯再去粥摊却不见了师父。

“万岁夜来做梦思念故太子,想得睡不着觉,早朝的时候闹着要建摘星楼替儿子祈福。如今年景,朝臣在金銮殿上跪了一地苦苦恳求。万岁回了承乾殿就召了师父入宫,要听故事解闷。”

故事都是江湖故事。

有陈家洛为复国大业奉上香香公主,亦有袁承志“不降鞑子,不害良民”的幻想磨灭后背井离乡。

师父日日与皇帝讲着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万岁听得泪眼汪汪,到头来却只挥手召唤画师,说:“朕思念皇后,便如陈家洛失却公主。你可记得先皇后样貌?速速画上一幅来!啊,务必记得要用金线勾边,方能使皇后音容于熹光之中。”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