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后不如嫁纨绔+番外(73)

作者:零八幺幺 阅读记录

托福他糟糕的吻技和在床上不得要领的蛮力,明锦才在新婚之夜最终确定,芙蓉阁只是这人的另一张壳。

江既白啊江既白,在她面前是真的敢赌,尾巴露得都要堪比九尾狐了。

“咱们有必要这么偷偷摸摸的吗?像是偷情。”放肆地亲了个痛快,江既白翻身躺倒床上,化身肉垫给人靠着。

明锦半倚着他调整呼吸,胳膊一伸绕到他背后,隔着锦衣摸上他旧疤痕的位置,开口越过两人曾经约定过的边界。

“君淮,你甘心就这么顶着纨绔的名头,等待皇上放你回阙州的那天吗?”

江既白的身体应声绷紧,随即又缓缓放松下来,沉声道:“阿锦,父王去年入京,名为万寿节献贺、为我求亲,实则还为请增军粮。可是直到咱们大婚后他和母亲离京,也只随行带走了五千石粮草。皇上,始终没有放弃对阙州、对镇北王府的试探……”

第38章 众人皆知,一个家容不下……

“为了让皇上安心,阙州最早响应新政,实行中盐法、免税法,甘愿做方田均税的试验地,为此,父亲不知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可皇上却朝令夕改,新政执行不到五年便打了退堂鼓,阿锦,如若不是手里握着镇北军,父亲的下场,怕是比当年主持新政的程公还要不如。”江既白头枕着手臂,眼底弥漫着阴翳,“如今的阙州,商囤挤压军屯,民田遭巨贾大商严重兼并,军粮被死死攥在朝廷手里,十二万镇北军死守国门和关内肥沃的土地,而我们的将士和百姓,却连饭都吃不饱。阿锦,不止阙州一地,九边重镇,概不如是!”

何止边地,即便是关内各地,近两年来也多有“暴民作乱”的事件发生,繁荣之象,恐怕只有皇帝脚下的这片京师之地。

这也是得知谢五姑娘离家出走后,江既白看透裴韫含蓄的请求,立刻派人寻找她的下落。如若外面太平,以他的性格,绝对不会多管这桩闲事。

明锦身体一歪躺到他身侧,枕着他横到自己脖颈下的手臂,“这就是你当年的迷惘彷徨?”

程公主持的新政始于景元十一年,景元十五年初,程公因其子与女婿的贪墨重案受牵连贬谪,赴任途中遭遇盗匪被杀害,新政宣告失败。说是贪墨重案,其实不过是朝野内外的新政反对者们联手做下的一场局,今上不是看不透,却仍将此案交由刑部主审。彼时的刑部堂官,俱是新政的反对派。

江既白在景元十三年进京,他在阙州亲眼见证了新政推行之艰难,更见证了新政带来的显著改善,想必他那时进京,除却对阙州家人的不舍,还怀揣着对今上、对程公为首的新政派的敬仰、期待和信任。可随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就亲眼见证了程公的举步维艰,以及新政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

他的彷徨迷惘,不止是对阙州的困境,更是对皇上,以及对皇上执掌下大宁朝的未来。

“想通之后,你的对策就是戴上纨绔的面具,暗地里发展眼线、闷声发大财?”

江既白牵强地扯了扯嘴角,“今上有励精图治的雄心,我相信,一次的失败并不能代表永远。我能做的,就是让皇上多一分对镇北王府的放心,同时尽可能对阙州尽些微薄之力。”

明锦曾先后辅佐两代君主,对今上、对大宁的局势及走向,与身边的男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今上,更是知之甚深。上一世江仲珽最后能取代太子成为储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摸准了皇上的脉门,投其所好。

“今上忌惮强臣,但更厌弃无能之辈。”明锦道:“你如今尚未弱冠,在他心里还算半大孩子,且你将尺寸拿捏得很好,只耽于吃喝玩乐,没沾染那些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的恶劣行径,严加管束的话,还有回归正途的可能。若你在弱冠后依旧如此,皇上会放你回阙州,却不会轻易让你承袭镇北王府,统领镇北军。”

临朝听政后,明锦曾有机会翻阅太宗皇帝的手札,也是在那时候才真正了解到太宗分封镇北王的深刻用意。

镇北王,是大宁北境的一道铜墙铁壁,也是大宁皇帝的一块试金石。作为大宁皇帝,敢给予镇北王何等程度的信任,又能得到他何等程度的效忠,这是对天子的气度与能力的考验。

正是基于这个认知,明锦才会在新朝推行改革时大胆给予阙州各种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以此为突破口,将改革从阙州逐步推行向全国。

可那是在新朝。

江仲珽之后的新朝。

不是明锦自吹,在用人与放权这方面,今上比不上江仲珽,而江仲珽,比不上自己。

寻根究底的话,大概是她从来没有将至尊皇权当做是自己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