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尊之科举仕途+番外(117)

作者:光和尘 阅读记录

作为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千户,沈实更是如此,他一个什么稀奇古怪的案子都见过的锦衣卫千户,过来查些乡野小案,那真的是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了。

木析感慨的围观了一下沈实办案,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一个好的官员,就是要知人善用,这样才能解放双手,去做一些更值得做的事情。

比如——财政赤字。

比如——这些地方宗族该怎么处理。

哦,不对,说宗族其实不太合适,其实就是一些地方上极其有声望,有财富,有势力的,以宗族为形式的地主。

其实地主在封建社会很正常,可是这些地主不一样。

她们的手底下,有太多太多的隐户了。

这些隐户,没有大宁户籍,也没有人身保障,即使是被打杀了,告到官衙也无用——因为理论上来讲她们不属于官府的属民。

当然同样的,作为隐户,他们也无需纳税。

木析看着手底下的户籍数头疼。

一县之数,六千余户人家,按成丁算的话,大约有三万多人口,如果不是对数字很敏锐,对地方事宜有一定了解的,说不定是看不出这个问题的。

这要是按照文岭县的面积跟人口算,这个人口密集度,方圆几百里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人。

就算去掉那些极端地形,比如森林,比如高高低低的山脉,比如湖泊河流,剩下的人口密集度那也不对啊,这么算的话,文岭县辖下那最多不就一个小镇,两个乡?这糊弄谁呢?

她想了想,毫无疑问,有些山民,也就是山村肯定是没有被攘括在内的。

估计那些山村穷的,衙役一来不愿意走那么远的山路去征税,二来也心知肚明,真要征税估摸着也没什么油水可捞,他们要那些山民那两三个破烂做什么?

剩下的,那就是被那些又是富户,又是地主的人护在手底下的隐农了。

隐户的由来已久,一般都是由于朝廷征税过多,百姓负担无力——一没有财产,二没有田地,三又面对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最后为了求生,只能沦落到寻求当地大户的庇护,成为隐户,只让地主收租,而不给朝廷纳税。

这么看来隐户从百姓的角度似乎是合理的。

但这里必须结合实际来看。

大宁朝廷已经修生养息,无为而治了近五十年啊!这五十年里,作为江南普通农户出身的木析必须解释一句——大宁的征税,包括苦役军役真的不多。

即使有地方政策的不同,但大致政策地方都是跟着朝廷走的,不可能离谱到让这么多百姓沦为隐户流民啊。

这种都是朝廷末期,乱象丛生的时候才会出现的。

所以下乡那三个月,木析是真的下功夫了解了一下这些隐户的历史由来,大致结合得来的信息总结了一下。

这些隐户有一部分,至少很大一部分原来可能是大户人家的奴隶后嗣。

这些人是名正言顺的成为隐户的,没有成为良民。

剩下的,根据那些村里老人的说法和县志来看,应该是一些没有财产,无田无家的流民,原隐户,原良民并没有吃到新朝安稳人心的福利,继续成为了隐户。

这么说吧,本来新朝刚立,万象更新,宁朝新立对于百姓是有很多隐性的福利政策的,但这些红利在过了新朝初期以后就没有了。

比如免费分田,分地,前面三年到五年免税,大赦天下,鼓励侍农,鼓励读书,不计前嫌无论原来什么出身,都是可以重新登记为良民的。

但是这些福利至少在文岭县,是没有让这里的百姓享受到的。

根据县志记载猜测,应该都被当地大户,势力大的宗族给瓜分了本来应该百姓享受的新朝福利。

那么当时的县衙跟知县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么说吧,之前有几任的知县,由于朝廷官员不够,都是任用的前朝官员,或者从地方的官吏里面选的。

不幸的是,当时这里的知县有几位是本地大户人家出身的。

不过朝廷反应很快,毕竟傻子都知道不能让本地人担任当地父母官,所以不满三年很快换了新知县。

但还是晚了一步,因为后面的知县没有一个能应对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嗯,有些有没有发现问题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田已经分下去了,分给的也是当地平民,这能要回来吗?

田已经分完了,即使是再想安置其他隐户,你拿什么来安置?

想要处理那些宗族跟大户,你有什么底气跟底牌处理?你跟朝廷说我要弄死手底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登记在册的良民?

朝廷说我弄死你得了。

反正为了此事跟当地宗族闹起来的知县的下场,可以参照前面几个现在应该已经在家养老的官员来看。

上一篇:丑医 下一篇:扛起男配就跑(穿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