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嫡长子(262)

作者:屏娘 阅读记录

但是对于弘晖而言,这城中自行车多了也是不便,原先还觉得十分快捷,如今车多了反而要更留意安全,城中骑车飙车者不少,发生事故的也很多,虽然不至于丧命,但也需加以管制,弘晖想着,若是能早日将电车发明出来,或许能改善如今京师城内的交通情况。

想要发明电车,首先要弄出发电站,这也不是一个小工程,弘晖忙得焦头烂额,不禁将目光投向他开的那些学校,也不知道那些学生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弘晖对发电机还是很期待的,因为京郊这边人口大量聚集,导致附近不少村庄都成了“空心区”,那些大地主们以前还嚣张跋扈,如今大量百姓外迁后,地主们的田地想要租出去都成了难题。

对于那些穷苦百姓日子好过了,弘晖打心底里高兴,但是看着地主家大批田地闲置,他心底也发愁啊。

如今大清倒是不缺粮食,不仅是因为从美洲来的各种高产作物,弘晖还特地让商船从安南那边进口不少粮食,让大清粮仓长期处于满仓状态。

安南便是越南那一块,在先帝时期就已是大清的藩属国,那里气候适合种水稻,每年粮食都丰产,弘晖出于国内粮食防范,避免突然遭遇的天荒灾年,就从那儿进口不少粮食。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弘晖想要将人口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那就只能在农具上努力改进,只要将发电机造出来,通过大机器生产,才能真正提高如今的土地生产率。

看着日程表上排满的机器,弘晖深叹一口气,感叹生活不易,也不知道手底下的学生什么时候能独当一面。

第88章 二章合一

弘晖开办的学校当初招生时, 京中大户人家都对其抵制不已,甚至不少儒学生更是大放厥词,觉得弘晖是在异想天开, 居然让学生学那些下九流的东西, 这些学校肯定开不长久, 但是等到弘晖接了康熙的旨意,开始轰轰烈烈地修起铁路,甚至连京城城镇里都开始铺起铁轨时,众人才逐渐沉默。

就算他们不想承认, 但是也不得不认清现实, 他们学的那些四书五经,对于建造这些工程毫无用处, 儒生们当然不会觉得自己学的那些孔圣先贤的书会是无用的东西,只是如今也肯冷静下来思考, 本来在弘晖弄出这么大动静之前, 就有不少大儒提出经世之学,所学所得都该经世致用才对, 若是学到的东西不能投身到现实生活中,那它们的意义又何在呢?

等到弘晖的学校办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他们以往读的圣贤书,其实不过是用千百年古人所说的话来进行思考, 但是如今弘晖阿哥造出来的很多东西, 是千古年从未有过的, 便是那些孔孟圣贤也压根不会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原先数月的行程,在有了弘晖阿哥造出来的铁路后,不过短短几日就能抵达, 在见识过铁路的厉害后,就算是嘴皮再利索的儒生也说不出任何反驳之语,这样的变化,说是千百年来未有的大变革也不为过。他们原先看不上那些匠人,如今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匠人弄出来的东西确实造福了百姓。而且真论起来,其实铁路的修建应该属于墨家机关道,并不是只有儒学才是最精绝的,墨家机关发挥到极致同样很绝妙,或许弘晖阿哥如今倡导百家齐鸣正是因为如此吧。

而那些留了心眼的人家,特地让自家的庶子或是旁支进入了弘晖学校的,此刻更是庆幸不已,他们看得可比那些未入仕的书生更远,眼下这铁路不过是初通一条,便可见其用途之广,而大清境内疆土如此广阔,将来还需大量人才将士来开拓修建,他们让家中子弟去了弘晖阿哥学校,不仅是为自家子弟铺了一条路,更是为大清将来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在反应过来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将自家的子弟送往弘晖的学校,而弘晖在不缺生源的情况下,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将学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安排起来,凡是不遵守规定的全部都踢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暗戳戳地加强对这些学生们的精神培训,给他们灌输国家、国民、民族的概念,而这个民族自然不是满蒙汉之分,他们的商船都已经走去了欧美,胤祯更是带着军队北上西伯利亚,合该让如今大清的子民都将眼界放宽些。

这大清境内的百姓皆为华民,都是炎黄子弟,凡是受着大清庇护的百姓都是同一个民族,大清以外的地方才是他族。

而弘晖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动静都不小,而他不仅没有偷偷摸摸隐瞒着搞小动作,还大战旗鼓地办起报纸。

对于报纸这种书刊,大清的文人初时觉得新鲜,他们一开始拿到手里时,觉得此物与官府的邸报甚是相似,但是邸报只有那些朝廷官员才能看,而且上面全都是官府政令,但是这报纸就不一样了,不仅寻常百姓能看得,甚至还能在上面写文章发表己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