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嫡长子(276)

作者:屏娘 阅读记录

这个军队整编一开始也不是弘晖提出的,而是康熙,如今他们既然将西伯利亚那么大一块土地都拿下来了,那自然是要派士兵过去镇守的,若不然一直当做无人之地,再过几年留到下一辈说不定又掰扯不清。

而这派士兵戍守也不是一件小事,那里气候严寒,并非是好去处,而且荒无人烟,只怕到时候连日常的吃度都要从南方运送过去,其中所涉环节太多,相当麻烦。

后来康熙动了心思,想着干脆迁徙一些百姓过去,如今这京中一带人口太多,城区扩建越来越大,而且不仅仅是京师人口在激增,京畿附近的庄子上也同样如此。

迁了人口过去,让他们在那里种地开发,子子孙孙生活在那一带,早晚有一日那无人之地也会兴盛起来,发展成城池。

但弘晖却觉得此举不妥。

将百姓迁过去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触的,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过去呢?就像弘晖先前将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迁过去的百姓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与犯了事的罪人没什么区别,可能到时候不仅是消极怠工,甚至有可能还心灰意冷颓废度日,那就与他们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晖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调派士兵过去镇守,不若让士兵将家人一起迁徙过去,这样士兵们常年戍守边疆,也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调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请报名的。

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肯定都不会喜欢那种苦寒艰难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让士兵们过去镇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呢,弘晖提出让他们来自愿申请报名,自然是给出了极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国库不缺银子,弘晖就可劲儿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个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编军队的各项事宜。被重新整编起来的军队,就是用来镇守在最北部的边疆,而他们不仅能拿到比寻常士兵高出许多的军饷,还能享有其他各项好处。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亚那么大的一块地差不多都是处于无人状态,等到士兵调遣过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块,而这对大部分的将士们而言都是相当有吸引力。

而除了这点外,弘晖同时还打算在那边搞基建。

其实在那里搞基建要远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里就像是一块全新的地图,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很方便,既不用惊动百姓,也不会侵占农田,等士兵们过去了就是大批现成的劳动力,至于基建物资则完全可以由列车运输过去,都不是大事。

而弘晖除了打算给将士们分田外,重点就是分房了,当然这个分房可不是完全一分钱都不收的,而是凭借军士身份可进行低价认购,总体来说肯定是会比他们自己造房要划算得多,不仅花的银子少,而且还都是用钢筋水泥造出来的房子,相当坚实。

但是光靠这些还不足以让士兵们争向主动申请北调,真正打动他们的,是弘晖提出的建立社区,然后社区开发的基础设施。

弘晖打算分给士兵们的房子,都是按照不同社区来建造的,而每个社区都会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他本就想搞全民服务,在旁的地方或许有些麻烦,但是这一块尽是苦寒之地,弘晖不管是想要做什么都没什么人阻拦,就连康熙看了折子后都没多说。

他没有弘晖想得那么深,只是觉得那北地偏僻,只怕也没什么夫子、大夫愿意过去,弘晖此举不仅显得仁义,而且也有必要,总不能到时候北地连个救治的大夫都没有,至于旁的朝臣就更无话可说,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弘晖此举对普通将士们而言有多么震撼。

这些将士多数是贫苦低贱出身,若不然也不会选择走上战场,几乎是用换命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如今弘晖阿哥说了,等社区建立起来后,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免费读书习字,不分男女,而且身子不适也会有医师给他们医治,还不收费。

读书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就是可望不可求的事,不仅仅是交不起私塾夫子们的束脩,光是笔墨书本,都要很大一笔银子,他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供得起读书人。

但如今他们却有了触手可及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去那北寒之地,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像那些富家少爷一样读书,以后就能摆脱他们父辈的命运,听闻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少士兵们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那北寒之地是苦,可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苦过来的,若是他们苦一点就能给自己的下一辈挣出个好前程来,那就值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