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人生之民国纪事(29)

作者:2019无解 阅读记录

海伦住一楼,二楼还有一个客房,有时候四嫂会在四哥出差的时候带着孩子来住几天。

楼下的客厅里有一架钢琴,闲暇时,沈梦昔弹琴,几个孩子唱歌,或者和他们一起拍手跺脚打节奏,或者一群人一起下跳棋、用扑克算24。总之章家的房子里总是传出欢笑声,邻家的孩子有时听着歌声也来玩,吃一些海伦烤的蛋糕和香肠。

周围的邻居条件都不错,有的是自己的房子,有的是租房,很多是法国使馆的工作人员,还有来华经商的商人。因为劳拉的缘故,沈梦昔与他们结识,加上海伦的香肠外交,邻里之间相处还算和睦。

九月,光华大学正式开学,典礼在霞飞路举行,各方人士都有到场祝贺,各大报社记者闻风而来,甚至北平都有记者提前赶到。

几个月前的上海惨案后,各界纷纷游行示威,约大的学生也组织罢课抗议,遭到校方阻挠,于是众多师生宣誓集体脱离约大,他们的举动得到社会各界支持,纷纷出钱出地,很快就筹建了新的大学,命名光华大学,寓意“光复中华”。

章嘉森、章嘉璈也非常支持,都解囊捐款。

校长张济民是从前上海的道尹,前几年政府改革废除道制,裁撤了道尹,他在教育司任了司长。这次筹办大学,张校长个人就捐了五千大洋,开学典礼上,张校长慷慨激昂地演讲,大声呼吁各界重视国民教育,唯有重视少年的教育,才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世界。

此时的中国,文人墨客,口诛笔伐。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却文武各行其道。泱泱大国,一盘散沙。

“东亚病夫”身心皆弱,拥有权势的老资格们明哲保身,畏手畏脚,只有年轻的热血儿郎,是撑起一片新天地的中流砥柱。

大上海虽是一派歌舞升平,有心人早已感觉忧心忡忡,不知路在何方。

在教师的队列里,沈梦昔赫然看到了许诗哲,他也吃惊地看着沈梦昔,半天才闭上了嘴巴。沈梦昔视线漠然地扫过他,继续听校长讲话。

光华大学,此次一共招生800多名,大部分是圣约翰大学转过来的,小部分是新招的。全部都是男生,沈梦昔深感男女平等遥遥无期。

全校近三十名老师,大部分是和约大解聘过来的。

全校只有两个女教师,另一个是留英归来的孙胜仪,年纪大约二十一、二岁,戴着一副近视镜,和沈梦昔一样都穿着朴素的旗袍。她们并肩站在众多男人中间,仍是十分惹人注目,许多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她们。

一个月前,沈梦昔接到校方通知,学校决定聘她为教授,由她担任德语老师,沿用约大的德语教材,因她是唯一的德语老师,需要承担四个年级的授课,每周十八节课,月薪400大洋。

沈梦昔没想到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的工资这么高,心里盘算着,养活自己和孩子是没问题了。

第一堂课,当班级全体学生起立齐道:“老师好!”的时候,沈梦昔有些激动,多年不上讲台,这种激动无法抑制。她停了三秒,正容道:“同学们好!请坐!”

起初这些大男孩们还有些怀疑这个年轻的女教师,是否有资格当他们的老师,十分钟后,他们都安静了,章老师人虽有些严肃,但板书标准,声音清正,条理清晰,要点明确。事实证明,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胜过了从前的德文教师。

沈梦昔早将四本教材吃透,认真备课,不为别的,起码要对得起政府发的工资。

“章老师,您是不是那个梦昔?”刚一下课,就听后排一个男生突然喊道。

沈梦昔一愣,不置可否,笑了一下离开了教室。

她的专栏已经发表到了第七篇,得到很好的反响,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赞赏她,报社几次联系她,要她筹备新的内容,以延续专栏。沈梦昔坦诚地说,自己的留学经历就那么多,再也写不出什么了,不如联系有别国留学经历的归国人士,从其他角度写些文章指导国人。

编辑觉得她虽是女流,但文章字里行间巾帼不让须眉,写的是国外风情,却能谨慎涉及时事,寓意深刻,往往带有警醒之意。

便一再上门央求,并请章嘉璈做说客。章嘉璈深以为傲,非常欣慰妹妹可以做到如此成绩,也力劝妹妹坚持写作。沈梦昔无奈,只好答应,以后可以给他写些随笔或者小说,依旧是每周一篇,但不能保证是外国题材。

编辑很高兴,再三表示欣赏的是她的文笔洒脱,并不仅是题材。并承诺在主编那里为她申请一等稿酬,并送了她一只派克金笔,作为私人礼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