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268)

作者:面团包饭 阅读记录

祝虹和中国的故事要从三十多年前开始讲起, 这是曾无人知晓的一段过往。

上辈子,随着祝虹的去世,她在海外弘扬起中华文化的原因是什么成了一个谜。她的日记上没有记载, 唯一的女儿李霖鹿也不愿谈及这些。

她半辈子留下的荣光最终还是随着她的离世埋在了深深的地底。

遗留下的那丝丝痕迹,证明着曾有人在外国为中华文化留了过浓重的一笔。

“一九七七年,那时候的中国一个工人十几元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大家人。中国的男女都穿蓝色和灰色的上衣和裤子, 冬天就穿上棉衣裤,女学生们多数扎着两条粗粗的麻花辫,被这军绿色的书包,带着红领巾,穿着横竖格子的半身裙。没有过多的漂亮打扮,什么化妆,裙子都很少见到。

跟发展迅速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这个曾经一度崛起,留下辉煌历史的古国,显得落后又贫穷。

初次离开祖国远渡重洋的青年男女们,在接触截然不同的国家,面对不同文化碰撞的时候,难免会遭受到一些不公的待遇和打击。”

祝虹所在的文化团,是中国派出的第一批赴海外进行文化汇演的艺术团队。

当时的团队内大多是一些家境良好,或是艺术世家出身的大学生。

那一年,高考刚刚才恢复一年,学校门口还都到处张贴着“青年们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负的重任,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革命在期待你们”的口号。

当时的祝虹就读解放军艺术学院,是文艺界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那次海外演出,她们一行十几个正直青春年少的学生们,本是抱着满满的期待前去。

希望在其他国家获得艺术上的新成就,希望靠着他们的努力实现复兴国家的使命。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它想象的一样美好。那次演出,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奚落与屈辱。

他们挨过了废除高考,挺过了下乡知青,却没有忍住来自外国人的嘲笑和轻视。

“1977年,中国刚实行改革开放,那时候的大街上还很少有汽车,还是以自行车出行的居多,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蹬三轮的年轻人。那时的国营的市场,买东西还是要票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发达国家。有外国的记者在那一报道称:中国人用黏土和稻草做砖,用一部分预制混凝土板来建房。

中国的住房是原始的,建成后虽然实用的质量很粗糙,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里要住四代人,从80岁的曾祖母到小孩。

中国人的身上被打着经济落后、封建闭塞、东方病夫的称号。

中国五千年的璀璨历史在那仅仅十几年的落后挨打下被世界忘在了脑后。

外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嘲笑他们的穿着打扮,嘲笑他们的表演方式。

甚至嘲笑他们的长相、身高、体型……

那个时候,年仅18岁的祝虹,第一次感受到了老人常说的落后就要挨打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华民族这个让自己无比骄傲的祖国,在别人眼里竟然是如此的不堪。

她开始想要改变,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这片她爱的深沉的神舟大陆正名!”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了发展与改革。建国30年,中国相反设法的实行高速经济增长政策,在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经济大国的目标上不断前行。

一九七七年,中国和外国经济关系的相关活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这一年,中国派出人员访问了全世界31个国家,接待了15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

它们绝大多数是以前的敌人—西欧发达国家。

中国深知落后是要挨打的,也深刻记得清王朝闭关锁国留下的痛处。

所以中国大开国门,开始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也就是欧洲文化交流演出结束之后的这一年,祝虹女士像祖国一样,做出了那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她走出了国门,带着对祖国所有深沉的热爱,和崛起的希望,将中华民族那博大精深、永不言败的精神与文化弘扬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细流以成江河。

1994年,在法国的西南部的brongce小镇,祝虹女士建立了一座名叫思鹿廊的中国画廊。

1998年,在瑞士的偏远乡村,祝虹女士建立了一个叫虹鹿中华学堂的文化学校。

2003年,世界最北端冰岛偏远的一个小镇上,正式更名为华夏镇,为了感谢祝虹女士为小镇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小镇特意在镇口为她竖起了一座祝雕像……

今年三月份,祝虹女士因病离世。但她在世界留下的中国足迹不会消失,为祖国所做的这些荣耀不会消失。

上一篇:年代文女配只想养猪 下一篇:窈窕无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