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山寒[种田](4)

作者:英桃 阅读记录

从小学习就好的李青文听过很多次夸赞,唯独没有因为尝出什么糖被表扬,不禁有些汗颜。

前世他生活的时代物产丰富,吃穿不愁,糖果种类繁多,各种口味都有。像麦芽糖这样的东西大都存在于成年人的回忆里,他能辨认出来,是因为老家邻居是做糖的,不单有麦芽糖,还有牛皮糖、冻米糖和字糖。

因为熬糖时候久,他小时候每天都能闻到热乎乎的香甜味道。

当然,两家亲近,他平时没少吃这些。

看着眼前那张忍耐又满是渴望的面孔,李青文把嘴里还未融开的糖拿出来,“四哥,你吃。”

这动作好像是下意识的,刚说完李青文就感觉到不对,这糖上都是他的口水……

可是李青风丝毫不在意,美滋滋的接过来,直接扔到嘴里。

李青卓和李青宏看到这一幕愣住了。

李青文也呆了,愣愣的道:“四哥,你喜欢吃,我一吼(以后)给你做……”

他说话含糊,三个哥哥没听清楚,只为他说了这么长一串话而高兴,没等李青文重复,饭好了,他娘一嗓子喊过来,哥三个推着他往外走。

一家人围坐在木桌旁,每个人面前摆着一个碗,碗里是带着点红的高粱米粥,有稀有稠,桌子中间是一盘子蒸咸菜。

除了过节和来客人,李家差不多都是这个吃食,干旱的年头高粱粥会变成小米粥,那个时候更稀。

今天李青文的粥是最多的,面前的碗和他爹的用的碗一般大,因为他今天省事了,算是特殊的照顾。

高粱米粗糙,有因为破壳不完全,咽下去喉咙都有点疼,这东西抗旱产的又多,是杨树村乃至柳山县主要作物,农家一般都吃这个。

李青文吃着不是很习惯,差点被噎到,饭汤从嘴角淌了下来。

还没等他反应,挨着他坐的李青卓习惯性的掏出一块布巾,把他嘴角擦抹干净。

李青文愣住了,他两世加起来有三十多年,竟然还要让被人擦嘴……

李家人这样照顾他十多年,早都习以为常,动作麻利的让人反应不过来。

“谢、谢谢二哥。”李青文小声说道。

因为他这一句简单的道谢,李家饭桌上又沸腾了——仔儿懂事了!

这一碗粥李青文到底没吃完,给三个哥哥分了。

李青卓在县城医馆做学徒,这次是家里有事告假回来,见幺弟没事,不敢耽误,吃完饭就要回县城。

就着热锅,陈氏烙了几个高粱面的饼子,和一包咸菜一并给二儿子带上。当学徒不容易,虽然儿子拜的师傅不错,可掌柜是个计较的,看的严,伙计和学徒口粮少,经常饿肚子,她实在是心疼。

陈氏宁愿从自己嘴里省,也不愿意儿子在外头受罪,在外头终究不如家里,山里野菜虽然老了,切碎了放在粥里也能骗骗肚子,在县城没钱可没地方弄吃的。

李青卓往外走时,李茂贤和人说完话正好回来,道:“跟师傅好好学,要听话,多干活,少说话,有事往家里捎信。”

每次离家都是这些话,李青卓认真点头,背着篓子和爹娘道别。

李青宏和李青风要送二哥,李青文也想跟着,陈氏想要开口,被李茂贤拦住了。

这么大的儿子,从前不晓得事,全家护着也就罢了,现在人清醒了,不能继续放在手里攥着,得多出去看看。

哥四个往村头走,路上的村民嘴上跟李青卓打招呼,眼睛却盯着李青文,这小子不再用哥哥拉着,自己走的挺快,还被李青卓教着招呼长辈。

还真好了啊,村民们亲眼看到,惊讶个不行,转头就找人说叨这事。

穿过一排排的土房,就看到南面一片片的田,有高粱,大豆,黍子和谷子,高高低低,都快要成熟了。

沿着田地边的土路走了差不多两里,然后南拐,过了一个两人深的大沟,李青卓停住了,“就到这吧,不要在路上玩,早点回去,别让爹娘担心。”

道别后,李青文跟着俩哥哥走了一会,再转头,只见二哥单薄的身影大半被篓子挡住了。

好似感应到他的注视,走远的李青卓忽的转身,冲他们使劲挥了挥手。

这场景和记忆中的一段重合,李青文不禁眼睛一热,低下了头。

杨树村地处大梁的西北,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没有河也没有水田,真真的靠天吃饭,十年六不收,年岁好的时候都吃不饱,更别提欠收的时候。

不管大人孩子,最多的记忆就是挨饿了。

李家十多亩田,不算少,但架不住家里人口多,还有好几个最能吃的半大小子,每年秋收粮食不够不说,还得买,要不是爹娘能干又节省,这日子想都没法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