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静阔+番外(116)

作者:将进酒 阅读记录

离开国库,陈恪复又陷入沉思。

会想翻查谨王案,不仅仅是因为谨王案疑点重重,也是因为持律大师的暗示。

谨王案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陈恪想起昨夜里陈茂的话——

“当年的旧案,需要细查,朕也猜到了,怕是以当年的旧案为起点,扯出来后来的这些事……”陈茂猜到了什么?

后来的事又是指哪些?与陈恪不同,陈茂在谨王案的之后,接手了原先陈慎的工作,陈茂所了解的,比陈恪更深。

那严客卿呢?他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谨王死于刺杀,一个小心谨慎的异族刺客,这么容易就被捉住?

或者说,这么容易就被严客卿捉住?如果严客卿确实只是一个案情的参与者,那今晚严客卿会透露什么?如果严客卿的身份更复杂些呢?

轿子走过寂静的小路,穿过偌大的喧闹的街区,喧哗渐渐淡了远了,拐进了一条小道,走了许久,才终于停了下来。

“王爷,到了。”

到谨王府了。这么多年过去,匾额依旧,门阔依旧,八年后的风景,依旧是八年前的模样。

只是太过于寂寥了。

陈恪有种恍惚的错觉,时空又一次倒转了,他回到了八年前,手中捧着讨大哥欢心的宝剑,满怀期待,又骄矜着踏进谨王府的大门。

内里确是八年的时间留下的荒芜,草长得很高,有人打理却不甚走心,能看出当时事发后的兵荒马乱。

“当时的那些奴才呢?”

“回王爷话,宣武帝下令,一律杖毙。”

“那任公公?”

“奴才不知。”

陈恪便不再说话。谨王逝世,却是太恒宫里换了所有的宫人。

如果宣武帝是出于保护陈恪的目的,那就说明当时陈恪身边也有刺客——宣武帝在担心,陈恪成为下一个陈慎。

可是当时有什么案子,值得这般大动干戈?

陈恪循着记忆往书房走,先是穿过三门,过了前堂转进中堂,出了垂花拱门是花园,当时名为万菊园,是因陈慎独爱菊花,赞菊的气节和妩媚,又在凋败后遍地洋洋洒洒的大气。「胜固欣然,败也从容」是陈慎常说的话。

万菊园往前,分了三条路径,陈恪下意识地走了中间的路。

说是「路」,其实已经长满了杂草,侍卫们在前后开路守卫,全公公小心着那些枝丫草叶勾划陈恪的衣裳,陈恪却不在意,一边走,一边打量。

但八年过去了,还能有什么线索。

“刺客从西路来?”

“正是。”顺着陈恪的视线,全公公指着西边道:“西边是客居,平日里不住人,客居后面是下人的小院,茅房的位置比较偏,刺客从外头翻进来,躲在茅房后,再顺着小道,绕到主书房。”

线路应该是事先计划好的,只要在府中有人接应,也不担心遇到巡逻的侍卫队。但是,“白日行刺,不觉得奇怪么?”

全公公提着陈恪的衣角,亦步亦趋地跟着,“奇怪。古往今来,甚少见过这么大胆的刺客。”

也许不是刺客大胆,是有不得不在白日行刺的理由——陈恪和陈茂只在白日里来。纵然是如陈茂这般与陈恪亲密,也一定会在入夜前回宫。

那天陈茂本没有打算来,如果陈茂来得比陈恪早那么一会儿,那握着刀躺在案发现场的或许就不是陈恪了,发现案发现场的人也不是陈茂。

陈恪在心里堆起数个猜想又一个个推翻。陈茂那天确是临时起意来的,没有人能算准陈茂什么时候来,是在陈恪之前还是之后。

所以凶手一开始就把陈恪设为陷害的目标,而作为礼物的那柄宝剑,才会变得那么凑巧。也正是因为如此,宣武帝判定陈恪身边有异己。

松沁园比其他地方更显出破败来,甚至破败得有些故意。自修斋里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

陈恪站在房间中央,根据记忆还原当时的场景。正对着门,左右各是两张高背椅,房间左边的里间才是书架和书案,陈慎素来喜欢兵器,书架上有很多兵器谱和兵书。

当时陈恪就坐在靠门的第二张椅子等陈慎,屋子里除了他没有别人。

“那杯茶里被下了药……”陈恪喃喃,全公公点点头,他已经仔细地看过谨王案的卷宗,陈恪问什么他都能答。

“那杯茶被下了蒙汗药,量特别少,王爷您只晕了一会儿就醒过来了。”

“下药的奴才呢?”

“案发后便投了湖自尽。”谨王府东面的园子里有一片不小的湖,湖中有湖心亭,意境不俗,但是开春的湖水极冷,掉下去别说淹死,冻死的可能性更大。

陈恪往书案的方向走,走了两步便停下,回头看他一开始坐着的位置,醒来后便成了这里,有人把他搬动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