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纨绔与高岭花+番外(335)

作者:噗爪 阅读记录

苏戚温言抚慰道:“不急,没人抢。”

他充耳不闻,慌里慌张嚼着泡软的饼,吃得脸颊泛起血色。苏戚往远处一看,先前抱着孩子的大人,正跪在路边,一个劲儿地磕头。

“老爷恕罪,老爷恕罪……”

那是个女人。头发蓬乱,看不出颜色的破布裹在身上,说话时声音打颤。

面前的男孩儿不再吃了,捧着尚有肉汤的饭碗,扭身跑回女人身边,把碗塞给她。那女人再次磕头,将碗里的汤喝得干干净净,然后抱着孩子急忙离开。

苏戚收回视线,听着柴火哔剥声响,对苏宏州说话:“我记得这一带灾情不算严重。”

苏宏州摇头:“流民太多了,地方官吏哪里顾得上。”

后半夜,苏戚回车里休息。负责守夜的护卫,围在车辆周围,丝毫不敢懈怠。

如今形势乱,即便是太仆出行,也得打起精神,以防意外发生。

第二日,天蒙蒙亮,队伍再次出发。

五百里,八百里,一千里。距离北地郡越近,所见的景象,越发触目惊心。

郊外树皮剥落,连草根也被人拔起。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都被人搜寻一空。当他们进入郡城补充物资,城内官吏尚能准备宴席,豪绅商贾也依旧衣着富贵,出入酒楼茶肆。哪怕街面有流民乞丐,更有满面饥色的农夫与学子,老妪和幼童。

而且,几乎每座城池,都能见到人市。

人市者,市人也。

明目张胆买卖人口,数量极多,远非过去可比。

只不过,这售卖的价格,也不值几个钱。

——人命如尘土,随意可践。

——亲者相戮,饥民相食。

苏戚眼前浮现奏章上的文字。最简洁的言语,描述着最惨烈的人间。

她没有回避任何景象。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将所见情形深深印入眼底。

她随手救过被兄长卖掉的女子,也曾把碎银散给无家可归的孤儿们。在酒宴上跟着苏宏州举杯,与当地官吏谈论赈灾情况。

很多事情,官员不愿详说,言语之间遮遮掩掩,然而足够她拼凑出事实。

赈灾的确是赈灾。

御史大夫下达的命令,各地均有施行,但落实的情况并不好。

开仓放粮,分发给百姓的,多为掺砂的陈米。更有甚者,直接拿霉米代替,以次充好。

精米细面,属于有权势财富的人。

同理,药材几乎被垄断,而大夫稀缺,多为贵人看病。寻常百姓拿不出钱,常常拖延治疗,以致拖成重症。

义诊,基本不存在。

人命有贵贱,这句话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因如此,民间怨气愈发浓重,贫者仇视富人,官与民彻底分立。某种不安而隐忍的气氛,正在酝酿。

苏戚想,这样的情形,身在京城的薛景寒算到了吗?

他耳聪目明,擅于算计,如何不知人间景况?

可是,从始至终,薛景寒都没有插手。

苏戚的心很凉。

没人怪罪薛景寒,甚至对他满口称赞。因为他说服帝王,减免了赋税,又极力争取赈灾,将重任交托给姚承海。

但苏戚知道,他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这大衍……

也不必走到如今的地步。

“你不愿意让我掺和进来。”她喃喃自语,按住燥热的额头。“我如何能不掺和呢?”

哪怕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刻意为之。

第179章 偏执与冷情

玉成宫内,沈明瑜端端正正坐着,目不转睛盯着面前的薛景寒,神情难掩期待。

片刻,薛景寒放下手中书卷,轻微颔首:“尚可。”

沈明瑜眼睛里亮起了光。

“以前朝史实为鉴,剖析三郡十八县民情官制,给出的救灾办法,的确可圈可点。”薛景寒指着纸上墨字,话锋一转,“但,过于理想,恐难以实施。”

沈明瑜问:“是因为我不够了解三郡十八县的实际灾情?”

薛景寒摇头:“是你不明白人心。”

沈明瑜不解,俯首道:“请先生赐教。”

“赈灾,虽说是为国为民,但终究脱不开一个利字。”薛景寒翻开名册,各地官吏与乡绅姓氏赫然在目。“办事趋利避害,且需有利可图。你的办法和姚承海的赈灾措施,本质并无不同,看似无可挑剔,却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做事前,要拿捏人心,让他们心甘情愿配合赈灾,更要让受灾百姓不生出怨愤之心。”

他娓娓道来,从官商勾结讲到开仓放粮,从水陆运输谈到流民安置,随意一处乡县情况都看得透彻,看得分明。提及各地隐瞒的糟污事时,语气依旧平淡悦耳,如清泉洗濯玉石。

沈明瑜听得出了神,脸上时而惊叹,时而愕然,最终只剩浓烈的敬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