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51)

作者:姚烨 阅读记录

她可不做那个冤大头。

“行,这事我安排,你完了给我一张单子就行。”他们两口子赚的钱,已经够大哥再去城里取药一回了,剩余的本来就是为老人尽孝用的。

至于他们……王云山有想法,征求了一下妻子的意见:“我们要不要买个风扇?”

这里酷暑,两口子睡着凉席才五月份就受不了了,他不止一次被热醒,瞅见妻子也在黑夜里打着蒲扇,静静地,睡不着。

有了风扇也许就会好些了。

“要那东西干啥?”李芳舒不同意,“我们来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没给大表哥买件东西,人家照顾我们的情,不能忘。”知恩图报是父母教给他们最主要的课程,礼尚往来更是最基本的。

更何况,他们找这个工作也多亏了长袖善舞的大表哥。王云山按下买一台风扇的想法,说:“那我明天下午顺路去看看。”

他明天正好中午就下班,有大半天的空闲时间。

那风扇,还是再等一个月吧。两个人辛辛苦苦赚钱,也不能实现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自由,辛亏他们不是对生活要求标准高的那一类人。

大折腾或者是小享受,再推推也无妨。

李芳舒用过饭在床上歇了半个小时就走了,她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不能迟到。

王云山比她多一个小时,所以轻手轻脚地把盆带到院子里去,洗了碗收拾好,李芳舒出发,他目送她离去,再歇一小会儿。

这些日子挺好的,王云山差点都要觉得自己和妻子就是这个城市里最普通的双职工的一员,不用担心以后,也不必为眼前发愁。

毕竟工人的这个职业,可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王云山晓得以后,但他还是有一种想法,要是能一直这样也不错。

不用多奔波,也不用多出力却得不到多少钱。

第30章 眼红

他第二天就给老家寄钱过去,顺便去市场上给大表哥胡昌买了一个钱包,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标配,害怕钱丢,又不好像老人一样,拿那种塑料袋裹着,皮质钱包就应市场需求而诞生了。

王云山这次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本来他还不知道要买什么,在市场里看到才想起来,自己大表哥的钱包已经破的只剩下内里的口袋在撑着了。

这点小事,用不着别人来把关,他很快就挑好了东西,一个站在自己角度上来说,最经济实惠的钱包。

到家以后,李芳舒听了他这话,有些担心:“这东西会不会太便宜了些?”

哪怕是自己过得不好,拿出去的东西也要看的过去,这是王家一惯的传统。李芳舒的父母也大方,她觉着有些不太好。

“没事,大表哥知道我们,不会多想的。”

王云山明白妻子的隐忧,示意她放宽心,又说:“这东西,大表哥收到了肯定满意。”

胡昌不是个好面子的人。王云山有时候也搞不清这想法,明明日子过得那么困难了,吃了上顿没下顿,偏偏在他们老家,哪怕这个人在家困难再多,也不能在外面失去了体面。这种累自己的活,王云山也懒得做。

浮于表面的东西,再怎么掩饰,也抓不住本质,那样生活,太累了。

见王云山打定主意,李芳舒也没再多说,又细细问了他一回往家寄钱的事,两个人在同一个盆里泡了泡脚,李芳舒很快就睡着了。

夜晚,月明星稀,王云山伴着房间里蚊子嗡嗡的声响,陷入了沉思:他心里惦记着前两天冒出来的想法,就像是一根线扯出了他那颗并不想这么安逸的生活下去的心,他的动作得再快点了。

二十一世纪,在那个全民奔小康的年代,他们连给二女儿买冬袄的钱都拿不出来,省城气候变化快,比他们这里冷好几度,她硬生生穿着毛衣过了一个冬天,这回,王云山不想再让家人半辈子泡在苦水里。

就连少年时不可一世的王喜才,临了临了,让他入土为安的丧葬费都是王云山借了别人的。

老家的土地资源有限,它能让全家活着,却真的能让他们一出门,就被一分钱难倒。

王云山也没有忘记,前些日子,匆匆忙忙回来的妻子,手上,腿上挂着的血珠,他提出到医院看看,妻子挥挥手:“我等会拿草木灰盖住,白花那冤枉钱干什么?”

这让他进一步的意识到,起码现在,不是他继续留在这里的好时机。这会H城房价不贵,靠着郭嘉政策落户却很不容易。

况且,王老爹也不会任由老家的地荒着,背井离乡跟着他来到这里养老。他枕着胳膊,抬头看着发黄的天花板,心里做出了决定:回家,尽快回家。

那个地方才是值得他继续深挖的前景,哪怕那里并不发达,可那是他家的根,他的父亲日渐老去,大哥需要人照顾,这里远隔千里,不是现在的他久留的地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