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当先,男主靠边[快穿](625)

作者:木樨春 阅读记录

这么认真的姑娘, 为什么不学考古。

“各省的博物馆目前都在建设线上数字博物馆, 由于合作公司不同, 线上博物馆的内容展现, 呈现出来的结果也不同。”元锦适时插话,“开放入口是为了让更多的考古人员, 在检索数据时,可以更快的看到数据对应的实物。目前数据库建设的重点, 是将海量的数据录入。”

“小温总说的对,是我们想的太远了。”住持会议的文物局考古专家笑着接话,“这些年的考古数据真的是海量,将这些数据录入就是不小的工作量,一两年内建成算是速度快的。”

“数据库的建立, 不止是方便考古人员,在一些古墓的认定上也能缩短一定的研究时间。”另外一位专家开口,“小温总为什么想要建数据库,据我们所知,你是美院国画专业的学生,跟考古不搭边。”

局里准备增设考古部门,数据库的建立,会是考古部门增设后要考虑的工作范围。

她一个跟考古没有任何关联的小年轻,怎么想到要建数据库。

“我师父是花丝镶嵌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这次我们省发现的古墓当中,出土了一件碎掉的玉雕。师父查资料很辛苦,要联系图书馆,还要联系外地的熟人帮忙查。”元锦脸不红心不跳地回答,“我希望能帮他减轻一点工作量。”

她一开始确实是希望师父查资料时,能方便一点。

“原来如此,那我们可都是沾了你师父的光。”专家失笑,“人员协调的问题,我们这边尽力配合,希望早日将数据库建立起来。”

“没问题。”元锦大方点头。

谈妥签订协议的日期,会议也随之结束。

元锦和蔡天成回到崇城,通知曾鸿庆帮自己准备协议,又投入到繁重的作业中。

錾刻技艺跟花丝镶嵌、烧蓝都不一样,对力道的控制完全没有科学的方法确定,只能依靠熟练度。

有些技艺会失传,实在是太正常了。

元锦自认在控制力量这方面,做的已经非常不错,学习錾刻时依然频繁出错。

“你再走神,一会你手里的这块铜板,又要敲成麻花。”冷老爷子扶了下老花镜,继续手里的活,“烧蓝学的挺快,搓丝也还行,錾刻明明比前面两种容易。”

其实最难的是錾刻。花丝镶嵌的搓丝后的工序,通过练习就能熟练掌握。聪明一点的徒弟,全部工序学会就可以自己设计作品,进行制作。

烧蓝的技术难点,在于釉料的敷点。

掌握了釉料敷点比例,烧制时控制好火焰的温度,练习几次差不多就能熟悉。錾刻用的各种錾子有几十种,她全给做了编号写上名字,还用专门的盒子收起来方便取用。

饶是如此,练习时也会手忙脚乱。除熟悉工具,还得熟练掌握钳工、锻工、板金、铸造、焊接等多种技术。

“师父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里容易了啊,我敲一下它就变形了。”元锦拿着小锤子,小声嘀咕,“再敲一次,变形更严重。”

她现在学的是平面的片活。用不同的工具,在压制成所需要的厚度的铜板上,敲打出自己想要的图案。

她在设计《长青》时,没有刻意炫耀华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国槐之外的底板,只设计了一些C省的常见植物和鸟类,崇城的地标建筑,传统风俗。

如果知道自己的设计会被选中……那还是要设计的。

元锦吐出口气,脱模取下敲坏的铜板,拿起另外一块新的板子,固定到胶板上继续敲。

科技公司那边请了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不追求业绩,数据库核心代码她已经写完,给他们三个月的时间晚膳其他。到5月差不多可以进行数据录入。

整个数据库,工作量最大的就是数据录入分类。

34个省份,从近代到现代的考古数据。还要一些流传下来的,名人墓志铭,都需要全部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分类。

幸好国家文物局给安排的顾问团队,全是国内考古界的知名专家。

为了让他们在当顾问时安心工作,她给这些专家主持的项目,都捐了一千万到两千万不等的科研经费。

项目有钱继续,他们偶尔出差过来指导技术人员录入数据,心情都会好不少。

元锦又敲了一会,站起来活动筋骨。

“我当初学的时候,做出第一件成品之前,敲废了58张铜板,你才多少。”冷老爷子也停下手里的工作,拿起水杯喝水,“錾刻也是一门需要静心、认真的技艺。”

“我没有不认真,坐时间长了起来活动下。”元锦回头走到他身后,看向他铺在桌子上的图纸,“鹤嘴衔不动这么大的龟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