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09)

作者:云晓 阅读记录

“我又没个子嗣的,还不准我收个弟子当闺女疼吗?”

叔均笑着堵季舒的话,让徐瑶先出去了。

他这一生颠沛流离,折辱半生,最终落得个声名狼藉,一事无成。

如今回想,少年英才又如何?也不过是两度失节的失路人罢了。读书人最终声名,况是他这种受着儒学影响长大的经学世家。

“季舒,我这一生已是失路人,但我的学问是干净的,我只担心这一身学问为我声名所累,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

临死之前,叔均忧心的到底还是这一身的学问,他留下了不少手稿,只盼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留下更多。

但他更担心,哪怕他留下了这许多手稿,这些手稿也会因为他的声名所累,不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

“先生放心,弟子会将先生的这些东西传承下去的。”

有着季舒这句话,叔均才算放下心来。这也才是他收季舒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季舒在,他也不算后继无人了,他不在乎学问以何种方式流传下去,但他希望这些属于华夏优秀文化的东西能够传承下去。

以往在读书时,他常常会惋惜那些先人学者的著论,因着战争,因着局势而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使得后人只能在只言片语中寻找它们的踪迹,却在也见不到这些著论的真迹,若那些著论能流传下来,该有着何等的宝贵的价值!

叔均到底还是撑过来了,虽然肺病依旧,然而却能够下床行走了,只是不耐久站,新学期,他照旧是那些课程。

整个文科中,就他所授的科目最多,横跨经史子集,当然,没有人会质疑他的能力,只是他的身体的确算不上太好。

到了秋季凉爽的时候,学校已经是开学了,因着学生运动的关系,课堂上零零落落的,人总是不齐。

几人散步到操场上,徐瑶是个最没规矩的,席地而坐,曲着腿弯在一边,仰着头看天。

楚如梅坐在秋千架上,荡着千秋,嘴里哼着小曲,是赵侃先生以前在课堂上教过的一首古乐。

李昭兰看着开的灿烂的野雏菊,把玩这草丛中金色的花,似乎在和花交流着最近的天气变化。

程芸靠在秋千架上,和钱韵说着学生运动的事,对于如今的形式,几人都是无可奈何的,说起来,也不过是感叹几句罢了。

以往黄絮芳必然是会来的,但絮芳这几日出去谋生,便一直不在学校,世道艰难,生存不易。

几人谈到人生聚散离别总是无常,心中多有感慨,然而她们也不过是学生,尚未真正体会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离愁别绪。

说起幼时的趣事,大概是各有不同的,有家中长辈启蒙读书的,有在教会学校启蒙的,有公立学校启蒙的。

各有各的意趣,说得很是热闹,唯独徐易之一言不发,只是静静的听着,偶尔会心一笑,这惹起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

纷纷让徐瑶讲述她的启蒙,毕竟她的思想是那么特殊又奇特。

“我启蒙是在幼稚园的时候,由老师教我们国际音标,接着学习用国际音标注音,学习识字。

说来好笑,和你们不同,我至今仍不会背诵《三字经》,便连读都不曾读完,我记得我幼时学的第一首诗,似乎是《鹅》。

会背的最多的诗,应该算是李白的,其次便是杜甫了,至于文章,论语也略学过几篇,不过没有学完。”

“天啦!还有这样的学校吗?感觉有点像教会学校,但你似乎对《圣经》一点都不了解。”

程芸认真的分析,感觉不像是这个时代所应该存在的学校。

“这么少的国文课程吗?那岂不是很好玩?”

“不会啊!我们还要学习数学、英语、科学、思修,课业也很重的。”

“思修?思想道德修养?三从四德吗?”

“数学?是珠算吗?”

“科学?是赛先生吗?”

“英语?是教会学校?”

徐瑶看着四人惊讶的表情,笑了笑,耐心的解释说:

“思修,主要是学习仁义礼智信一类优秀的品德,不分男女,都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比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一类的。

没有三从四德,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三从四德到底指的是什么,只知道有这个词语,而且是属于贬义词。

数学,主要就是加减乘除,小学的话,好像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之类的,到了中学会有几何、代数一类的课程。

科学,主要就是学习一些生活常识,比如说空气的主要成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要素一类的自然知识。

英语,虽然我学的很早,但我依然不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