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34)

作者:云晓 阅读记录

“易之,我想在这里添上一栏,专门作为诗歌写作的栏目,怎么样?”

“可以,不过是白话诗还是古体诗的好。”

“依我看,都可以,只要能够予人以美的享受,何必在乎是古体诗和白话诗?”

徐瑶愣了一下,发现自己竟然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了白话和文言对立的思维定式,无奈的苦笑一声。

“也是,倒是我狭隘了。”

好不容易到了九月的时候,杂志社总算办了起来,第一期的《平权报》是由楚如梅所写的发刊词。

一首五百字左右的文言,说明了平权报办报的两个宗旨:一是促进女性思想觉醒,二是传承民族文化。

后面是近来发生的一些关于政府表彰的节妇,这些在其他报刊上被赞扬的,在《平权报》上被批判。

《平权报》上针对这件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批判,可以说是犀利之极,不过看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这很正常,一份新出的报纸,销路有限,能卖出几百份已经算得上是不错了。

徐瑶去拜访钱逸先生的时候,将这件事给钱逸先生说了,钱逸先生看着眼前两个稚嫩的青年,笑了笑。

想起了当年的叔均,当年的叔均也是带着这份朝气在日本办的报纸,如今斯人已逝,功过是非已不足论。

“我给你们出个主意,找个对手。”

“对手?”

徐瑶和昭兰面面相觑,一时没明白钱逸先生的意思,钱逸看着两人的模样,摇摇头说:

“死板!你们这样如何能办的好报纸?办报刊将就的就是一个有看头,光有志向可不成,还得有手段才行。

你们找个人在知名的报纸狠狠的驳斥你们的报刊,还怕没人知道吗?有人知道了,名声也就出来了,还怕没销量吗?”

“可是这不是什么什么好的名声吧?”

昭兰有些犹豫,毕竟她不想《平权报》一诞生就背负着骂名。

“先生,这套路您似乎很熟呀?”

徐瑶一听就想起了五年前《新青年》的一篇文章,哪次好像就是某位教授自导自演呀,而且套路还不止用一次。

“咳咳!这不重要。”

钱逸咳嗽了两声,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自从成甫离开燕京后,昔日的那些志同道合的同人终究还是走散了。

“昭兰,我觉得这法子不错。”

钱逸用孺子可教的目光看向了徐瑶,颇为欣赏这两个敢于斗争的青年,倒有几分他们年轻时的志气。

说办就办,不过这反驳批判的文章得找个古文功底好的,最好是能够用文言文骂,借助白话文运动这股春风。

徐瑶去学校找了阮淑贞,淑贞考去了燕京大学的国学研究生,她的古文写的是最好的,找她是最合适不过了。

阮淑贞听说了徐瑶她们的来意,乐意之至,很快就挥毫写下了一篇痛斥《平权报》的文章。

文章发表在《晨报》上,用的是“决殊”这个笔名,文章将《平权报》贬的一文不值,痛斥为“千古第一□□”。

此文一处,顿时引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人们纷纷打听《平权报》乃是何物,能惹得天怒人怨。

所以第二期的时候《平权报》的销量顿长,仅仅一天就销售出去了一千份,昭兰看着统计上来的销量,目瞪口呆。

“这法子竟然真的管用!”

“如今我们也算是打开了销路,这两天各地来投稿的也不少,我们得早些看完才是。”

徐瑶拿着一等厚厚的稿件,放在了桌子上了,编辑部的人不多,大多是以前风月小报就在的旧编辑。

对于徐瑶和昭兰这两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都不怎么心服,明里暗里使了不少手段,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不过搅得人心烦。

正好两人商量着。报刊初立,也需要一些新的人手,两人决定这次招人主要面向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

这些人接受过新思想,更能够契合报刊的宗旨,最好主要面向女校的学生,这些人才应该是报刊的主角。

将寄来的稿子才整理了一半,便已经是正午了,两人相视无奈的笑了。

“好了,先别弄了,先去吃饭,顺便去趟邮局。”

“怎么?”

昭兰挽着徐瑶的手,两人向广和居走去,在路上,昭兰问起去邮局的事。

“少言来信,说是创业缺乏资金,问我借,可你也知道我也不过是刚毕业的穷学生,哪里有什么闲钱。

但少言和我情分非比寻常,我实在是不忍拒绝,便向齐夫人预支了两个月的薪水,再加上这两个月的,合起来也有四五百。

想着一起寄给她了算了,便是多的,我也是没有了。”

昭兰闻言,算了一笔账,笑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