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55)

作者:云晓 阅读记录

惠慈长叹一声,颇有些无奈。

“哪有这么容易,且不说燕京扬州有千里远,单说三年时光,变化不知多少,茫茫人海,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徐瑶闻言,眼神有些落寞,点点头道:

“我也知艰难,只是师母于我有恩,当初师母失踪,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结。

师母曾来信说,她意欲出家,我在寺庙僧尼之中并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只能拜托你,多多打听了。”

惠慈此前也听徐瑶提起过找人的缘由,也答应尽力而为,只是乱世之中,找一个人确实艰难。

“贫尼勉力就是。”

“多谢,此事还劳你多费心了,我想着等这边报社的事稳定下来后,我去扬州一趟,看看能否寻觅一些消息。”

对于过去的一些事情,因为那时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可如今,徐瑶确实是想挽回些什么的。

有些事纵使知道不过是徒劳,仍要拼尽全力去做。

临别的时候,惠慈道:

“你们在城里认识的学生多,可有法子替我寻觅一个抄写佛经的?”

“诶!这就奇了,你这也有两个小沙弥,你自己也是读书识字的,怎么要外人来抄写佛经?”

昭兰不解的问,惠慈捻着佛珠,道了句“阿弥陀佛”后,解释道:

“我这庵堂虽比不得和尚的寺院,但来往的女客却也不少,个个都望着手抄都佛经供奉在菩萨香前,我哪里做得了这许多。

虽说有两个弟子可以帮忙,却都不识字,这平日迎来送往,招待香客是行的,可若是抄写佛经,那还是算了吧。”

“这识字的学生好找,可人家凭什么来给你抄写佛经,正青春年少的,哪个愿意陪你这青灯古佛的。”

昭兰笑着道,惠慈弹了一下昭兰的额头,笑道:

“也不白做,我这提供免费的食宿,再加上一月二十的薪水,也就忙十一二月,并不长期做,只是这两个月因为近年关,请的人难免要比平日多些。”

昭兰略一沉吟,道:

“此事我去试试,但要说好,若是办不成,可不能怨我。”

“你只去说,我并不怪你,若是薪水少了,再翻一番也是可以的。”

“如此我便替你说一说。”

几人再次坐上驴车回道城中,各自归去了,徐瑶因为时间尚早,又与人约了晚间在游艺园见面,故而直接去了游艺园。

因为尚未入夜,新戏还未开场,徐瑶便寻了个茶馆,找了个靠窗的地方,点了一壶龙井,要了一份报纸。

一面看报纸,一面等人。

徐瑶看着游艺园入夜后,来来往往的人群,甚是热闹,有点像现代的购物中心,是个游乐的好场所。

燕京的游艺园,有戏园子,可以听新戏,也可以听老戏,有茶馆,有电影院,可供娱乐的场所还是比较多的。

置身这样热闹繁华的地方,往往会让人忘却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乱世,实际上在燕京城,若是不留心,很容易被表面的平静所迷惑。

可若是细心便能够发现,街头巷尾的人力车,让徐瑶想起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胡同暗巷的暗/娼让人想起了老舍先生的《月牙》……

还有卖报的小孩儿,赤脚流浪的孩子,寄宿在桥底下的难民……随处可见这个城市的贫穷与落后。

第78章 两极分化,一半在光明,……

两极分化, 一半在光明,一半在黑暗。而光明是纸醉金迷,黑暗是腐朽落后, 还是无数无人倾听的哀鸣, 悬在这个时代的上空。

徐瑶看得报纸是这个时代销量比较好的《晨报》, 《晨报》上又报道了哪出受灾, 因为局势纷乱,战火连绵,天灾人祸不断, 这样的事情可谓是三天两头就出现一次。

徐瑶正慨叹着, 就听见有人叫她。

“密斯徐, 我们可是许久未见了。”

转过头去,是一个带着浅灰色圆盖式便帽,穿着青色马褂,带着银边眼镜的青年弯着腰向她问好。

来人是《时务报》的编辑陈缃全, 是一年前徐瑶在《神州女报》时认识的, 那是徐瑶任《神州女报》记者,正好陈缃全那时也是《时务报》的记者, 一来二去, 便熟识了。

“陈先生。”

两人坐下后,陈缃全见徐瑶手中拿着报纸, 笑道:

“听说密斯徐离开了《神州女报》, 不知密斯徐如今在哪里高就?为了找你我可颇费了一番心思。”

“如今在《平权报》做一个小编辑罢了, 陈先生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徐瑶虽和陈缃全有些交情, 却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交集罢了,徐瑶实在想不出陈缃全找自己会有什么事。

“我的一位广州的朋友,如今在政府做事, 偶然看过密斯徐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便成为了密斯徐的忠实读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