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67)

作者:云晓 阅读记录

“好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我瞧你这冷清的,要不我请你吃火锅,就当是我给你赔罪。”

“别了,外面这北风刮得太冷了,实在是不想动弹,崔姨还是带着弘儿去吃吧。”

“你呀!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到底有什么好?”

送走崔姨后,徐瑶回想起崔姨刚刚的话,实在是觉得有些离谱,低声笑了。

这件事初听只觉得恼人,可回想起来,只觉得荒谬至极,当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徐瑶看了一会《花间集》,兴致来了填了一首词,不是很满意,随手将词夹在了书中。

闲着无事,又找出之前的帖子,开始临摹魏碑,她的字经过三年的苦练,如今才算是拿得出手了。

“徐先生,这儿有您的一封信。”

张妈送来了一封信,徐瑶拿来一看,竟是少言的,也只有少言才会写得这样直白。

张妈又问徐瑶晚上吃什么,徐瑶问邻住的老师,才知道他们都约着出去看电影了,所以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徐瑶对于饮食没什么太大的讲究,只教张妈随便做就可以了。

徐瑶在张妈离开,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里面有着两张微微泛黄的信纸,是一点修饰都没有。

徐瑶低声笑了,这旁人写信多要精心选用信笺,多用花中四君子的彩笺,这少言写信未免也太不用心了。

不过徐瑶也知道依着严邵钢铁直男的脾气,必然是不会注意到这些的,接着来看信中的内容。

信中说他和周温两人创办的面粉厂已经初有气色,算是卖出去的第一批货了,解了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

并且还在信中说了他接下来两年的打算,先从轻工业做起,再转型做重工业,最主要的是要抢占市场份额。

严邵在心中详细提到了洋货占领中华市场的事,挤压本国工厂,致使许多民族工业破产。

因为技术问题,本国工厂不可避免的定价要比洋货高一些,而质量未必及得上,同时还有苛捐杂税,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徐瑶看着严邵在信中提到的诸多问题,想到自己此前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的,顿时就对应起来了。

对于这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也是无奈的,一个主权都不完整的国家如何能为自己的国家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

徐瑶在回信中给严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将自己此前所学的知识都尽可能的写下来,至于要怎么做,全看他自己的。

严邵同时还问起了《平权报》办报情况,徐瑶将情况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不过就是办起来了,但还没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

将写好的信塞进信封后,徐瑶想了想,又将自己两个月攒下的两百块钱,一同塞了进去。

徐瑶想着少言他们办工厂,不可避免的会遇见资金问题,特别是现金流,他们两个刚出来的学生手中必然是没那么多现金的。

她这一两百块钱虽是杯水车薪,却也是她的一番心意,对于少言他们所在做的事情,她还是希望能够成功的。

只是这样一来,徐瑶手中就只剩下了二三十块钱了,不过好在她没有太多需要用钱的地方。

等给少言回信写完,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洗漱之后,徐瑶躺在床上,睡不着,随手捡起一本书来看。

只是怎么也看不进去,少言的一封信平白又激起了多少波澜,徐瑶长叹一声,想起白天崔姨说得那件事。

她是决不能就此罢休的,既然睡不着,索性从床上起来。

于是将桌面杂乱的稿纸给收拾了,抽出一张信纸,一面研磨,一面在脑海中构思。

第84章 报社部有个姓胡的编辑,……

报社部有个姓胡的编辑, 原是以前风月小报的,后来齐夫人买下后,就成了《平权报》的编辑了。

因为报社初立, 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 便留下了这些旧人, 这位姓胡的编辑, 因为也是个做实事的,就留了下来。

但他的脾气有些怪,每月得了薪水, 二话不说便全进了胡同妓院里去了, 每每到了月底, 便分文不剩了,只到处蹭吃喝。

徐瑶素来不问手下那帮编辑的私生活,只是连着两三个月,胡记明月底的时候都意外留在编辑部吃饭, 实在是很难不让人注意。

编辑部是有食堂的, 王妈负责编辑部的饭食,因为饭食清淡, 故而很多编辑情愿到外面去吃, 这样一来每次做的就浪费了不少。

后来徐瑶和齐夫人商量了,只供应晚上的夜宵, 至于做饭的钱全部作为餐补给了各位编辑, 让他们自己出去吃。

只是每次到赶稿的时候, 才让王妈煮点面条或者馄饨, 随便对付吃过了,继续编稿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