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只想种田[穿书](125)

作者:染千江 阅读记录

另一个幕僚皱眉道:“若是将第一学院教学法推广开来,那未来寒门必将兴盛,好一个《百姓字典》,若百姓人人皆可识字,那读书人的地位还如何高贵的起来?怕不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楚海德道:“狭隘之人自会反对。百姓愚昧,不知这是事关自身的大事,只会无动于衷。唯有如苏学士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心为开民智之人才会据理力争,但只怕会寡不敌众啊。”

众幕僚听出左相此话之中对苏墨的欣赏之意,在这件事上,只怕左相即便不会站在苏墨一方,也不会是那个反对的人。

但苏墨是明晃晃的忠王党,王相之争难道会以「和」收尾吗?想起左相公子楚静安与忠王的关系,他们再次静默不语,只怕之后的朝堂局势将会风云变幻。

洛城之中,茶馆酒楼向来是消息的集散地,宴云河退出朝堂时就曾去茶馆收集舆论消息,监控舆论动向。前几日还在为忠王遇刺一事沸沸扬扬的茶馆,如今已经被另一则话题取代。

“学会了那注音符号,真的能轻松查阅字典,进而识字?”一名身穿宝蓝色儒袍的书生小声向同桌的人求证道。

同桌的友人点头道:“绝不可能有假,我亲眼所见卖鱼的那家儿子抱着字典认字,我随意考了他一下,他都靠查字典找到了答案,有字典等于有了一个随身的老师教导。”

“可能理解字义?”宝蓝色儒袍书生再问。

友人又答:“字典里面的释义均有句读,通篇白话释义,理解起来非常轻松。”

就在这时,突听一人高声道:“这《百姓字典》简直丢我们读书人的脸面,何时这俗体字也可这么光明正大刊印,拿出去让人学习了?如此误人子弟的书籍,合该被列为禁书才对。”

“苏墨枉为大学士,之前我还敬他有教无类,谁知他竟做出这种误人子弟的事情,若以后的学子用这字典,还如何学好圣人之言?”

有人赞同自然有人反对,很快双方就在此辩论起来,就如楚海德所说,百姓根本不懂这本字典的意义,而懂的人又有各自的立场,受益的百姓群体不懂发声,这话自然就让别人说了。

在各方纷杂的声音中,侍读学士邓术因参与忠王遇刺一案,被大理寺联合刑部捉拿的消息,也只不过激起了一个小小的水花而已。

路之言正在接待刑部尚书仝维,对于仝维的来意,路之言可谓是一清二楚,无非就是邓术供出了些什么。

从邓术来投靠路之言的那日,路之言就萌生了一个计划,如何让忠王在不还朝的情况下,还能和左相对上。

邓术是众所周知的左相一党,在他找到路之言的那一刻,就注定他要成为弃子,可笑此人还沾沾自喜,以为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左右朝堂局势,实则不过跳梁小丑一个。

路之言再怎么为小皇帝着急,也不会愚蠢到采纳邓术那漏洞百出的计策,然而邓术的计策却给了路之言可趁之机。

那日邓术为表向路之言投诚,很是说了楚海德一番坏话,路之言从他的话中得知,邓术此人曾将「计策」说与楚海德听,只不过因为楚海德的「优柔寡断」至今没有行动。

于是路之言将计就计,做出此事后,将罪行都扣在左相一党头上,这样,看楚海德还敢不敢在皇上和忠王之间游移不定,忠王必定不会信任楚海德,楚海德也知道这个道理,唯有全心扶持皇上这一条路,此为一鸟。

经过此事,忠王与楚海德的矛盾更上一层,即便忠王远离朝堂,还是遭到左相一党的「惦记」,忠王再怎么志在田野,也绝不会放过左相一党,两党之间必定相争,此为二鸟。

即便邓术供出路之言来,路之言也全然不怕,因为左右二相不和也是无人不知,这么简单的构陷,如何能拉他下水?

所以,即便刑部尚书仝维亲自登门,路之言也丝毫不见紧张,甚至在招待仝维时笑言不断,似是完全不知仝维目的。

在大部分朝臣纷纷站队的时候,身处六部的尚书们却大多明哲保身,不管底下的人为谁办事,尚书们都是坚定不移地向皇上效忠,这是他们的智慧。

然而,事到如今,仝维也不得不搅合进这番争斗之中。

若不是宴云河及时退出朝堂,早在一年前这些尚书就已经不能明哲保身了,原著之中,后期也是没有不站队的朝臣,就连最大的「中立派」路之言,也不过是拿中立做掩护。

“恕下官冒昧,不知右相三月二十五那日可曾在家?”寒暄完毕,仝维终于进入正题,三月二十五,正是邓术来拜访路之言的那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