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168)

作者:百里流川 阅读记录

京沪两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他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国内的变化不仅国人在关注着,国外也在关注。

这时候,林若云从《经济学人》上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华的崛起会给世界市场带来致命冲击吗?”,撰稿人认为华国不缺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开放了环境,华国人在学习完先进经验后,掌握了如何生产商品、应该生产哪类商品,再通过合适的渠道出口时,华国制造必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全世界。

但这时候没人相信他的话,毕竟如今国内还是“洋货”最流行,谁又敢去奢想有一天外国人会追捧华国货呢。

作者有话说:

[1]出自北岛《岗位》

第77章

今年夏天, 林若云和陈爱学手里头都没啥事,就没有留在京市过暑假的想法, 考完试便直接回老家了。

虽说他俩挣不到工分, 但是可以着帮家里干干自留地的活儿,帮忙喂养牲畜、挑水洗衣做饭,也能给家里人减轻不少负担。

这饲养牲畜的活真不轻松, 就吴氏这一户,便养了八只鸡、八只鸭、八只鹅,还养了四头猪!因为从今年开始, 农民自家养的猪可以拉到屠宰场去卖了换钱, 所以大伙养猪的积极性提高不少。

不止吴氏, 大嫂二嫂也各养了两头猪,还各有十几只鸡鸭鹅, 早晚喂食的时候,乌泱泱一大群, 整个院子里聒噪得很。

牲畜多, 效益好,但是活也重啊, 这猪草一割就是三四筐,田边的桑叶沾了农药不能要,就得要人去地里、山坡上一点一点的找。除了这, 那猪圈、鸡圈鸭圈也得天天清理,不然多臭啊。

林若云干了三天,累得不行。等玉米收完,家里人腾出手来了, 她就把这活儿还回去了, 她要进城去看小吃摊的情况。

到城里的时候九点多, 张秀芝才出完早摊回来,正准备吃早饭。

“若云妹子?你来了啊,快进来坐。吃过早饭没?”

她欲起身去添碗筷。

林若云忙摆手,“不用了,我吃过早饭的。都这么晚了,你在还没吃?”

张秀芝摆摆手,吞了两口稀饭,咽下去后才说话,“出摊前吃了一点垫肚子,忙活两三个小时,就又饿了。”

“就你一个人?那忙得过来不?”

“不是,有春梅帮忙呢。还行,主要是放假了孩子们也闲着,能过来搭把手。”

张秀芝进里屋把账本拿出来,“妹子你看看这账,有啥问题没?没有的话,咱俩就把上半年挣的钱分一下。”

“行,我看看。”

林若云翻阅账本,前面三个月的营业额都不怎么高,一个月三四百的样子,天热后就好起来,平均每个月五百多。这半年的话,总营业额是两千三,利润有八百五,按照一成利息的约定,她能分到八十五块。

这可抵得上一般人两个月的工资呢,林若云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张秀芝拿出八张大团结,犹犹豫豫的递过来。

林若云伸手去接,手却被对方忽地按住。

她心里沉了沉,和气的问对方:“还有什么问题吗秀芝?”

张秀芝眼睛眨了眨,瞧着有几分心虚的样子。

林若云扯了扯嘴角,淡笑:“秀芝你有什么话直说就是,咱俩又不是外人。”

张秀芝便有些支吾的开了口:“若云妹子,这个分红咱们能不能缓一缓,或者是留一部分在我这?”

林若云没有松开握钱的手,反问她:“秀芝是有了什么新打算吗?”

张秀芝点点头,“妹子啊,我是有点想法,但不知道行不行,我说出来,你参谋参谋?“

“秀芝你先说说看。”

“我是想着咱们不能一直摆小摊啊,这要是下雨天就干不了,一天得损失多少钱啊。所以,我就想着咱能不能去租个门面,把这店固定下来。”

林若云自己没摆过摊,还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那秀芝你有没有中意的?”

张秀芝拿出一张纸,在上面歪歪斜斜的画了几笔,“有。就是这个位置,它在三岔口上,斜对面是学校,对面是修车铺,顺着这条路直走一百米就是钮扣厂和纸厂。你觉得它行不?”

“很好啊。”

挨着学校、工厂,还有修车铺,修车的时间说长不长,正好是吃碗面的功夫。

“那你打听过价格没?”

一提起这,张秀芝就面露难色。

“问过了,一个月三十呢。”

三十啊,是有点贵,但这小吃摊每天能挣十几块,两天的时间不就挣回了,张秀芝愁啥?

张秀芝苦着脸继续说:“这个房东说不接受短租,至少得签三年。”

签三年啊?

林若云觉得这没什么为难的啊,如今做小买卖的人越来越多,门面越发抢手,租金也肯定会涨起来的,其实一次性签长约挺划算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