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96)

作者:百里流川 阅读记录

十点半不到,两人打算去买点东西。

先去了百货大楼,买了一个收音机,用来听新闻,这考政治考语文,还真得学学收音机里的文章写法。

除此之外,也是为了好好学普通话。川省人大多平翘舌不分,偏偏语文第一道题目就是给句子注音,“似乎”是sihu还是shihu这个词就叫夫妻俩当时争论了许久。这种基础题的分数不能丢。

并且去上大学了,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块,各地方言不同,怎么交流?只能用普通话啊。

收音机是必买的。

听说还能有英语播报后,林若云就更高兴了。

接下来两人又去了书店,买词典,除了学拼音,还要学修辞,这个修辞造句以及句子成分和结构的划分考得挺多的,和古代不一样,所以这是夫妻俩比较头疼的地方,得好好准备。

买完后两人就骑着车回家了。

虽然也想念国营饭店的红烧狮子头,可今天花的钱实在太多了,舍不得,还是回家吃吧。

中午两人吃过饭,歇了一会儿,就去上工。

因为上午没上工也没来得及请假,下午自然要补上。

到了晚上,两人就边吃饭边听收音机里的新闻。

吃饭的时候门没关,声音自然就传到了院子里,柱子是个爱热闹的,立马跑来看。

“三叔,这是啥啊?”

陈爱学解释道:“这是收音机,跟大队的喇叭差不多。”

“哇撒,真么厉害!”

柱子一溜烟跑出去,边跑边嚷:“爹、娘,爷爷、奶奶,我三叔家有收音机了。”

哦豁,全家都晓得了,都整整齐齐的跑到了老三房里,来看这稀罕物。

“这个东西可真俊,上头全是铁,值不少钱吧。”

“就这么小的家伙,能听到去全国的消息,真是厉害。”

“老三,这能听戏不?”陈爱国目光灼灼。

吴氏立马一掌拍他头上,“去你的,想得倒美。人老三买这收音机是听新闻、学普通话的,是干正事的,哪是给你听戏的。”

原本老三参加高考这事,她是没放在心上的,本想着试就试试呗,结果老三还真考过了摸底考试。毕竟大队有几个知青都没通过呢。

这一下就叫吴氏看到了希望。

若他们老陈家出个大学生,多光荣啊。

要不是分了家担心另外两个儿子心里不舒坦,她都想给老三家洗衣做饭喂猪,让他俩口子啥也不干就一心一意的学习。

可惜分了家,帮衬也不能明里帮衬,她也就只能多打点猪草再分给老三家,偶尔烧了鱼给老三家端过去。

陈老爹也发话了,“老三买收音机,是正经用途,可不是你们拿出去炫耀的由头,要是谁说出去了,叫了人来找老三借收音机、或是叫了人来这听戏,看我不打断他的狗腿。谁都一样!”

跟吴氏一样,他也期盼着家里能出两个大学生,给家里的门楣添点光。

众人都听明白了陈老爹的话,点点头不敢违背。

****

自打去教委交了钱签了字后,众人学习的精神头更足了,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上工的时候都在背书。

你背你的,我背我的,叽里呱啦,像鸭子一样,但没人笑话他们,反而暗暗羡慕,这都是能参加高考的人啊,是未来的大学生。

什么国之栋梁,农村人不懂,但大家都明白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城市户口、商品粮,不吹风不晒太阳,就能一个月领四五十块钱的工资。

谁不羡慕呢。

这样的心怀憧憬、全心拼搏的日子,是非常快乐非常充实的,也过得飞快。

一转眼十一月就过完了,要准备进城领准考证了。

12月1-3日这几天是领准考证的日子。

有了上一回的经验,夫妻俩这天早早就起床了,包里装着书、水壶和鸡蛋饼,把手电筒绑在车头上,天还没亮就出发进城了。

到了县教委,铁栅栏大门没打开,外面已经是人山人海。

林若云和陈爱学挤不进去,干脆就在边上坐下看书。像他们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九点钟大门打开,众人一窝蜂的冲进去,有的人被踩掉了鞋子,有的人被推倒,逼着办事员拿着大喇叭一直在吼“排队、排队”。

十一点多时,林若云才领到自己的准考证。

巴掌大小的一张纸,最上面是一排大字“川省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下面一排的中间是加黑加粗的“准考证”三个字。

下方左侧有五条横线,依次是姓名、报名号、报考科类、县区、考试地点,右侧是寸照。

最下方是“考试科目及时间表”,10号上午是政治,下午是史地,11号上午是数学,下午是语文,12号是外语(加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