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短命皇帝后(186)

作者:晋元 阅读记录

谏官直达天听,所以权重。

现在圣上虽未说贬官,却直接免了这几人上朝的机会。

还背着“不懂民生疾苦”的帽子,今后仕途直接毁了大半。

可不是失魂落魄。

然而朝臣却没有觉得他们无辜的。

反而是对徐尚异常同情。

有知道这几人背景的,不禁暗自摇头。

“不得圣心,知行书院往后怕是要没落了。”消息灵通的朝臣心想。

崔翰虽然在十余年前辞官,专心教书育人。

但他所在知行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素有“小国子监”之称,足见其鼎盛。

这十余年,出身知行书院的学子迈入仕途,隐隐形成一派。

大逆不道的苏家想借崔翰之手对付叶敛,未尝没有利用书院一派的想法。

只是崔翰也不是傻白甜。

受苏家邀请前来汴梁,理由用的是交流。

崔翰没有参与到苏家谋逆一事,虽然青山寺的论战败了,稍稍影响了他的声望,但没有伤筋动骨。

崔翰桃李满天下。

只要他的学生一直入朝为官,崔翰的地位便不会受到动摇。

天下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是“货与帝王家”,倚靠才学造福一方

可眼下,陛下明显不喜知行书院的风气。

知行书院能走多远就未可知了。

叶敛没将这些人放在心上。

直到尽职尽责的暗卫将这些人的祖宗八代调查出来,叶敛才反应过来竟与崔翰有关。

只是看过后,叶敛便放到了一边。

但钟离熙却又提出一个主意。

“春秋齐国有稷下学宫,吸引天下诸子,形成稷下学派,造就百家争鸣,圣贤频出。”

“朝堂门生弟子本就亲近,易形成派别党争。陛下不妨效仿稷下学宫,招贤为国取士。”

叶敛转了转手上的扳指,明白了钟离熙的用意。

“皇后大才,解决了我的困扰。”叶敛笑道。

身为皇帝,叶敛确实能用自己态度遏制理学。

但后世皇帝却不一定如此。

毕竟理学能够显达,也有自己的优点。

理学着实是控制人心、维护统治的好手段。

只要理学传承下去,就有可能重新受到重视。

这也是叶敛一直担忧的。

可断绝传承,焚书和文字狱就大可不必了,弊大于利。

叶敛的想法和钟离熙的相似,那便是不立官学,自由发展争论。

崔翰是个聪明人,或许存有几分私心,却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理学之所以在后期饱受诟病,正是因为理学独大,官方思想,显赫的同时也逐渐腐朽。

圣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样适用于理学。

当一种思想无法从外界汲取新鲜营养后,就不免走向灭亡。

叶敛一直隐隐绰绰有些想法,无论是召集墨家门人,还是搜寻农家等百家,都有这种意思。

经过钟离熙的提醒,叶敛越发清晰。

“大周的学宫就建在大兴府如何?”叶敛道。

等两都并立,学宫恰好也可以收拢人心。

钟离熙自然没有意见。

叶敛道,“学宫一事是你的主意,就由你来命名。”

钟离熙想了一瞬,“复鸣学宫,如何?”

意在鼓励诸子发声,光复百家争鸣的盛景。

“好,那便是复鸣学宫。”叶敛抚掌定下。

国子监教弟子。

复鸣学宫培养师长。

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说到大兴府,就不得不提迁都。

迁都一事进展并不顺利。

几位重臣勉强同意并立两都,却无法接受常驻大兴府。

“大兴府改名大都,日后便是朝廷常在地。”叶敛坚持道。

他大费周章营造新都,为的正是将朝廷中心迁往幽州。

防止内轻外重或内重外轻的局面。

将朝廷留在汴梁,他迁都的意义何在。

平白两地奔波,劳民伤财不成。

叶敛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他便先斩后奏。

他原本就打算借避暑之机迁都,等朝廷到大兴府,再提常驻一事。

反正都到了,他这个皇帝不走就是了。

耍赖这件事叶敛驾轻就熟。

不过,经过钟相和钟离熙两人的劝说,叶敛遗憾放弃了这个想法。

于是本该出现在大兴府的场面提前出现。

“朝廷常驻大兴府,汴梁都城名存实亡,陛下三思,不必急于一时。”

几位重臣也是丝毫不让。

他们的忠心天地可鉴。

陛下和朝廷都跑到大兴府,汴梁只剩一个空壳,能骗得过谁。

做官做到朝廷重臣,他们可不是容易哄骗之人。

陛下明显是要弃汴梁,几位重臣心知无法阻拦,却依旧要提前表明态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