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84)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王奶奶从里屋提出来一个大包,里面除了银元就是玉器。现在,看到王奶奶收的这些玉器,和京都刘老他们收的,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不过王奶奶收的这些玉器,品相虽然一般,也都是真材实料的玉材,没有后世的假货和加工过的劣等货。这些玉器放在后世,就是上等的玉器了,哪一件也得在万元以上。

王奶奶把东西交给了姥姥,一共接近四万元的东西。王奶奶对姥姥说:“妹子,你把自己的那二万元钱扣下吧,俺这也快2万的本钱了。往后地里没活计了,俺多来临水几趟,这些钱能转开圈了。”

姥姥想起悠悠说的话,国家银行到11月就提高金银价格了。就对王奶奶说:“姐,您回去碰到合适的就收,袁大头也适当的收些,这两万您还是先用着吧。”

“妹子啊,袁大头好收,那种银元最多,每个加一毛钱就能收起来。过一个月你再来,我就能给你收上来。”王奶奶说的相当的容易。

“好,到时候咱再联系。”姥姥和王奶奶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时间,就带着悠悠告辞了。走的时候,王奶奶给悠悠带了满满的一大筐石榴。

一直到农历的八月十四,七天的时间,韩屯村打捞了300多亩塘子坑,收获了近70万斤的鱼,村里收入30万元钱。

服装厂收其他村里的管理费3万元,自己村的集体收入2万元,总共收入5万余元。

肉食品加工厂才是村里的收入大头,每天的收入就是二万元,村里的总资产,已经积累到五百多万元。

几个村干部商议了几次,决定中秋节给大家发一次福利,要不到年底一块发,人均太多,怕引起别的反响。

今年的中秋节,村里每人发2000元的福利,和去年年底一样多。

八月十四的晚上,村里的当家老爷们,都把腰板挺的直直的,咧着嘴往家走,哪个人的怀里,都揣着几沓钱。

现在,最大面额的钱就是10元的大团结,一沓才1000元,每人2000元,就是两沓。

大伙领钱前,自发的在村部发了毒誓,谁家把分钱的事透露出去,就把他家赶出村子。

大家被十年的动乱吓破了胆,有个共同的认识:“这要是重新划成分,咱们都得是地主。”

“地主可比不了咱们,原来的地主家也没天天吃白面馍,更别说吃肉了。”

“也是,别人咱不知道,韩道荣的父亲,换媳妇都舍不得那一百斤粮食。”

“小声点,让刘翠兰知道了,明天给你个大窝脖,那老娘们越来越厉害。”

“嗯,咱还别说了。”

刘翠兰现在就听不得别人说他家的闲话,特别是笑话韩道荣和她婆婆,让她听见,不论男女,直接上手开揍。

中秋节胜男舅妈自己回来了,援朝舅舅忙得没时间回来。

10月1日国庆节,临水地区收音机厂正式建成开业,这也是作为国庆献礼的一个重要项目。

第375章 报名上工

其实,就是收音机组装技术学习班正式开班。罗新才培训的学员,进厂的最多。

这些人都是农村户口,看到能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进地区的工厂上班,都踊跃报名。

他们学成后,每天可以组装一台收音机。罗新才提供给他们的收音机配件是一套20元,装好的成品每个30元还供不应求。

他们宁肯舍弃一天十多元的收入,也要去工厂上班。工厂的学徒工头一年的月工资是29.50元。第二年转为正式工,每月工资34.50元。

工厂虽然也有奖金,不过现在的奖金,超过工资的不多,大部分是工资的三分之一。

人们进工厂,不只是为了工资,而是看中了当工人带来的一系列优惠待遇。城镇户口,粮食关系,房子及各种福利。找对象及孩子的户口、工作等,也都迎刃而解了。

还有就是,终于可以摆脱沉重的农活,可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临水地区收音机厂,第一批招收了一千名工人。其中,罗新才培训的熟练工就有200余人,他们进厂就成了技术骨干和班组长。

这些人意气风发,作为曾经的农民,他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站在城里人的面前,指导他们技术方面的问题,被年龄差不多的徒弟尊称一声师傅。

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是临水地委出面,从上海收音机三厂聘来的。他们不只是传授技术,还帮助厂里实行了流水线生产,这是罗新才无法传授的。

临水地区收音机厂的成立,给罗新才的收音机技术培训班,添加了一剂兴奋剂。

报名参加培训班的人,一下增加了上千人,花一百多元就能换来个进工厂的机会,而且节省了一百多元的工具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