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844)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悠悠没想到,山本会把方便袋的生产技术,无私的奉献了出来,让方便袋提前二十年进入了国内市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方便袋的价格,在这个年代还算比较高,人们对方便袋比较爱惜,反复使用,即便是脏了破了,也轻易不会丢弃。

别说是批发商了,就是附近的群众,把方便袋的用途,也开发到了极致。孩子们上学,拿方便袋当书包用。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都是用粗布做的,真不如个方便袋合适。

赶集买东西,很少有挎篮子的,兜里装俩方便袋,买了东西装里面,提起来就走。

卖鱼最合适,方便袋里盛上水,活鱼放里面,一两个小时还是活的。就是冻鱼,用方便袋装着,也比用提篮好。

刚挖出来的莲藕,外面沾满了淤泥,用方便袋盛着,干净卫生。五十公分的方便袋,一个能装十斤藕。

他们要这么多的方便袋,就是为了鱼和莲藕准备的。

韩屯村的白莲藕和黄河鲤鱼,在这些人眼里,都是好东西。这两年的春节市场,特别的火爆,大城市的春节消费,每年都是大幅度的增加。

千亩的荷塘,就不够他们瓜分的。先下手为强,后来的看到买不到,懊恼的捶手顿足,后悔自己来晚了。

往年韩屯村都是过了腊月十五才开始挖藕,今年提前进行了。

每年过了腊月十五,各单位就该准备过年的福利了,这个年代过年发福利的首选就是猪肉。

各单位来韩屯买猪肉,基本上都会捎些鲤鱼和莲藕。来韩屯卖猪和小麦的人们,回去的时候,也顺带着买些。

现在过年,农村都会在大年三十的上午上供,鱼和莲藕是供菜中的首选,连(莲藕)年有余(鱼),是所有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第659章 心热

黄河沿岸的人们,上供用的鱼就用鲤鱼这一样,鲤鱼跳龙门,这也是个吉兆。没有鲤鱼用面粉做条红尾巴的面鱼,也不用别的鱼代替。

再说了,这两年鱼的价格虽有上涨,可比起猪肉还是便宜多了,一斤半以上的大鲤鱼,才0.80元一斤。

韩屯千亩的荷塘,鱼和莲藕基本上就没在集市上卖过。

韩屯集中挖藕捕鱼,都是雇佣周围村庄的群众。大冬天的挖藕又脏又累还受罪,村里出的工钱就高,每人一天五元钱,中午还管一顿饭,猪肉炖粉条子随便吃,每人二两散酒。

这个年代的人干活实在,特别是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是膘着劲的干,各种比赛加大了人们干活的热情。

村和村比,人和人比,大家都是比谁干得又快又好,在这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一种娱乐的方式。特别是未婚的男青年,通过比试展现自己,给自己找对象加分。

这种比试,充满了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惜,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的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淹没,偷工减料、偷懒耍滑的现象比比皆是。

白莲藕的产量逐年提高,今年亩产首次超万斤。五亩一个塘子坑,仅鲤鱼一种就超过了万斤,亩产量也达到了二千斤。其他的鱼类,加一块也就四五百斤。

白莲藕零售价0.30元,批发价0.25元,鲤鱼的批发价是0.60元,其他的杂鱼批发价是0.50元。

韩屯村今年的莲藕和鲤鱼,大部分走的是批发价,就是这样,千亩的荷塘,收入高达三百多万元。韩屯村还剩了五个塘子坑没挖,是给各单位预留的。

周围的村庄看了,说不心热,那都是假的。新石庄乘机挑选了一批好白莲藕,把属于自己的二百亩塘子坑,全都种上了。他们的塘子坑,和别的队中间用渔网隔开,今年的鲤鱼也是大丰收,卖了二十多万元。

滩区的其他村庄,看到新石庄的栽藕,也都跟着学,乘机把属于自己村的塘子坑管理起来,栽上了白莲藕。

张集的17个滩区村庄,村村都有塘子坑,面积虽然没有韩屯村的大,哪个村也有几百亩。

好好的利用起来,一亩的塘子坑,收入三千元。几百亩的塘子坑,每年最少收入十几万元。

村里每年有了十几万的收入,架电修路这些公益事业,几年就能完成。村里几个社办教师的工资,更是不在话下。

耕地承包到户,塘子坑可没法分。即便是黄河不泛滥,每年的夏天,雨水也都往塘子坑里流,一年四季都有水,成了人工湖。

据记载,黄河中下游的塘子坑,一直到新世纪,出现了泥浆虹吸技术,才被淤灌成耕地。

现在各村的情况是,村里会捕鱼的,有空就去塘子坑里撒几网,捕到的大鱼卖了,小鱼自家吃。

滩区的人们,每家都喂几只鸭子鹅,在塘子坑里找些吃食,多少有些收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