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番外(753)

作者:宣蓝田 阅读记录

唐荼荼坐在摇椅上,脚跟踩着地,一晃,又一晃,摇椅底下的旋杆咯吱咯吱响。

战场的事讲来无趣,晏少昰又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句句平板,旁边也没个声儿,他在满院的静寂里几乎要以为唐荼荼睡着了。

偏头一瞧,才知没有——唐荼荼皱着两条眉毛,听得认真。

晏少昰静静看她片刻,无声笑了。

宫里没人爱听这个,却总爱张嘴问:边关什么样,打仗什么样,草原人什么样。

天下有无数的文人写书、说史,朝廷也爱使唤他们,让文章学问做愚民之具,把北方的外族称作蛮族,描画成茹毛饮血、敲骨吸髓的怪物,要把蛮夷描述得不像人,要让每个兵都坚信绞杀蛮夷是大义。

离京前一日的大朝会上,父皇让他详述北边的战情。

晏少昰说,“北元有官制,有行省,也有藩属,高门大户会捧着书识字,他们也写诗作画”。

太和殿里便是一片笑声,活像听见了猢狲扮人。

他又说,元人朝廷网罗了一群学士,专门学习儒学,还重金招揽汉人幕僚和儒生。他们抓回去的战俘多数就地杀了,唯独不杀匠人和学士,把学士关在一起,叫其默书,能默出一本大作的就能活命,默出三本的加官进爵——赤城城破的第三个月,元人战场上就出现了兵阵。

太和殿的笑声窒死在一片沉默里。

可隔日,《士子报》上这事儿一点没提,满纸又是“中原将士勇猛,蛮夷何足为患”了。坊间多家学社举办了赛诗会,评比边塞诗文,骈四俪六的,书生洋洋洒洒的大作一篇接一篇。

晏少昰睄了两眼,俗下文章,满纸粪土罢了。

还不如唐荼荼皱的这两条眉毛份量重。

晏少昰也不用顾忌她听不懂,渐渐越讲越深,把边地的事、打仗的事全都酣畅痛快地讲出来。

“大同关外一战,城内火弹耗尽,至今没能填补起来。时下火器营中威力最大的炮,叫弘武炮,一门炮造价八千两,连边关的火器营练炮都得省着用。”

“炼铁造炮不容易,栽培一个炮兵更不容易,要熬鹰练目力、练准头,进了火器营的兵也要月月考核,在远山上泼墨作靶,炮兵连续三炮轰不中靶的,就要撵回步兵营去。”

“都说炮兵神威天降,实则一场大战中,炮兵是退场最快的,因为炮声如雷霆,填弹兵填完了弹药能跑远,操炮兵却不能跑,被震得五脏翻腾、双耳流血是常事——火器营的兵大多干不过三五年就得退下来,离营时,十个兵里五个聋。”

“被炸聋的?”

唐荼荼忽然截断他的话。

晏少昰点头:“军医治不了,太医也治不了,几十副好药也罔效。”

“我知道,这是爆震性损伤。”唐荼荼拿手帕蘸茶水,连比带画。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不必说,就是咱们说的耳朵这片肉;中耳吧,像一条传导链,里头有很多块小骨头紧密契合;内耳里边是复杂的骨迷路和听神经,像蚂蚁的洞穴一样,弯弯绕绕,这里受了损伤就相当于蚁穴某一截塌了,喝药是养不好的。”

她把原理讲完,紧跟道。

“所以在爆震环境里,预防远远比治疗重要。我们那时候的军人、工人也是耳聋高发人群,但防护装备有很多可选的,像耳塞啦、降噪头套呀,到更高端的主动降噪设备,戴上一点噪音都听不见。”

“二哥你别这么目光灼灼看着我……降噪耳机用的是什么反向声波原理,我造不出来,但是耳塞好做呀——咱们的火炮营里没有耳塞吗?”

晏少昰虎口收紧,维持着沉着摇了摇头。

“炮兵只能往耳朵里塞一团棉花,我试过两回,棉花团将将能挡一挡炮声,但将士不爱用,用棉花还不如拿小拇指堵耳效果好。”

唐荼荼:“那是自然!棉花团子没有形状,胡乱一塞塞进耳朵里,防护效果肯定不行。好的耳塞需要有设计,有弹性,能贴合耳道才能把声音隔绝在外头……何况,棉花是什么破烂玩意,咱们海南有橡胶啊!”

她说得眉飞色舞,双眼晶亮,最后大手一挥。

“二哥你别操心这事儿了,你借我两台炮,我听听什么声儿,待我和江队鼓捣一阵子,肯定能做出好用的耳塞来。”

她三两句话,扛下了这一难题,又笑眯眯冲他一扬下巴:“你是大将军嘛,大将军只管练好兵、打好仗就行了,军需军备交给我们后勤干。”

“后世那些高精尖武器搬不过来,但士兵的防具还是可以改良改良的。许多军事发明最早都是从一个创意、一个思路开始,我和队长见过的东西多,提些点子总是能行的,工部、知骥楼能人无数,照葫芦画瓢,必定能出惊喜。”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