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354)

作者:MM豆 阅读记录

陈尚书禀道:“陛下,大庆寒冬骤长,九边关城之北,鞑靼之地恐怕更是如此。寒冬瑞雪可使我大庆喜收丰年,却也会让北疆鞑靼诸部草粮不足,牛羊难以存活,进而逼得鞑靼诸部南下,朝廷应当事先筹备军务以应对。”

大庆国运正盛,也有外敌,主要有二,海上倭寇之乱和北疆鞑靼之乱。

吏部尚书王高庠附议。

陈尚书能从寒冬之变,考虑到鞑靼之乱,是有些真见识在身上的。然而他接下来所言所谏,裴少淮却不完全同意。

陈尚书谏言道:“微臣从九边来报得知,当前边疆隘口管理松懈了许多,军民商贾与鞑靼诸部私下交易之事,又见复辟,甚至猖狂。大庆的粮食、海盐流入北元境内,岂不是养虎为患?”

又言:“九边关城修建边墙、战垒,绵延千里,护得关内一方平稳。然边墙就地取材,或用石垒,或用土堆砌,每逢淫雨便会大量坍塌颓坏,数年已过,已到了不得不修的时候。”

皇帝听后,神情严肃,也有些早已了然于心的神态——伯渊曾在御书房里分析过连年寒冬一事。

他问道:“两位爱卿认为应当如何筹备军务?”

王尚书说道:“微臣以为,应当整顿边防卫所,按照大庆律例行事,严禁军民商贾与鞑靼诸部私下交易,但有犯者,一律当斩示众。”

陈尚书谏言征徭役修边墙,说道:“去岁太仓码头船税颇丰,大庆粮税亦涨了两成,正是国库充盈之时。且十年前,红盐池大捷后,四万军民在河套修筑榆林边墙,保得河套百姓十年无战事,证明修建边墙利在千秋。微臣恳请陛下开国库,重修边墙。”

两位尚书话才说完,吏部、兵部臣子皆站出来附议。

再过不到半年的时间,裴少淮就要南下开海了,近来这段时间,他极少在朝上谏言,更不会去抢别人的风头。

两位尚书不是奸佞之臣,也有见识在,他们从朝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说出这番谏言并不奇怪,甚至说,朝中大多数官员都会认同两位尚书所言,包括内阁阁老——他们生于这个世道,又臣于朝廷。

杜绝交易,重修边墙,严守在边墙之内,重兵镇压鞑靼诸部,兴许真的能撑得一时太平。

却非长久之策。

裴少淮今日不能缄默无声。

皇帝亦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见解?”

一片附议声中,裴少淮站了出来,洪声言道:“微臣有异。”引来一片目光。

在角落里当值掌记的裴少津,听闻大哥正气凛然说道:“王尚书、陈尚书皆掌管过边防军务,两场寒秋推断鞑靼之乱,令人信服。”先赞同了他们的猜测。

又闻裴少淮继续言道:“然抵御北疆鞑虏南侵,不在于一味顽守,固城顽守,终有一溃。微臣以为,想要抵御北敌,在于谨防鞑靼诸部集结联手。”

他分析道:“昔年北元溃为三部,不止鞑靼而已。斡难河有鞑靼部,科布多河有瓦剌部,西辽河又有兀良哈部,若是三部集结,再高的边墙,也将被踏于骑兵马蹄之下。”

裴少淮这一番话,当即惹得朝中许多武将的不满,这岂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陈尚书脾气不好,指着裴少淮骂道:“你一个连边城都未曾去过的黄毛小子,懂什么兵防之策?这可不是张口便能乱说的。”

裴少淮并不理会,而是把自己的话说完,道:“但若是三部相互提防、猜忌,则无一是大庆的对手。”

还道:“若是他们的部下依赖于大庆,便是没有边墙,他们也难以成军。”

这些话他都曾在御书房里同皇帝说过。

可陈尚书在气头上,并未详听,一副要吵架的架势。

这陈尚书、王尚书是皇帝亲选的六部正官,这裴少淮又是他最为欣赏的年轻臣子,皇帝自然不会让这两方在朝堂上红脸争执,他压了压手,让堂下众臣子安静,说道:“朕以为,诸位爱卿所言,皆是为了朝廷、为了边关军民着想,一片赤诚。今日莽莽争执,非但不能让人信服,还会伤了和气,不若这般,众位爱卿回去深思熟虑,五日之后再上朝廷议。”

气头上是商议不出良策的。

裴少津在角落中,字字句句记录着今日之事,脑中却想着大哥当日带他到集市上,小巷中有北元人贩卖冻羊肉,大哥路过视而不见。

大哥道,若能借“市”之力,可不战而胜,百姓免于战乱。

第155章

散朝之后,文武百官依序退下。

裴少津仔细规整早朝记录的文稿,接替他轮值掌记的同仁走来,两人交接一番后,裴少津三日当值结束。

出了乾清宫,裴少津折向西走,打算去六科找大哥聊一聊,再回翰林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