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62)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等到齐佑洗完,梁九功领着太监提了食盒进屋,端了几碗热乎乎的姜汤放在几人手边。

康熙端起碗,说道:“先喝碗驱驱寒。”

姜汤热辣,一碗下肚,齐佑总算勉强恢复了些暖意。他放下碗,见太子与康熙还没喝完,便喝着热茶等。

康熙看向齐佑,关心问道:“老七你可还要来一碗?”

齐佑答道:“多谢汗阿玛,我身上已经暖和了过来,不用再喝了。”

康熙唔了声,没有多劝,低头几口喝完了姜汤。

太子恰好放下碗,眼神在齐佑与康熙身上扫过。他见无人说话,垂下眼眸,端起清茶漱口。

康熙吃完了半碗热茶,呼出口气,放下茶碗说道:“太子先前说想去顺义督办学堂,这些时日,你可有什么想法与打算?”

太子被问得愣了楞,下意识看了眼齐佑,见他面色寻常坐在那里,心中不免紧张了起来。

先前康熙将齐佑叫去了灵堂,太子自然见到了,此时心里满是不安。

虽不知两人说了些什么,太子此时能肯定是与学堂有关。不然康熙不会把他叫来,开口就问了顺义学堂之事。

至于顺义的学堂如何督办,太子还真仔细琢磨过,参考着齐佑的学堂设置,有了些许的想法与眉目。

略微整理了下思绪,太子答道:“回汗阿玛,我已有了些粗略的打算。学堂要开办哪些课程,各门课程得有主次,当以读书考学为主。我打算聘请名家大儒前来当先生,有了他们的名气在,说不定直隶的富人家,都会将家中子弟送到学堂读书。学堂招收的富人子弟越多,以后学堂的开支就不愁了,可以适当贴补给穷苦学生。”

齐佑听得认真,太子的想法其实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富人子弟越多,从他们身上赚到的银子就越多。

以富养贫,未尝不是一种平衡学堂开支的手段。

但是这样的学堂,与其他书院并无什么不同。书院对于家贫成绩优异的学生,向来都有贴补与帮扶,无甚新意。

而且照着太子的想法,学堂就没有必要建在顺义了,直接建在京城就好。

京城里富人更多,无需直隶京畿周边的富人来凑钱。

最最关键的是,齐佑的学堂,根本不重在科举。

康熙未置可否,见太子停了下来,抬眼看向他,问道:“没了?”

太子一下更紧张了,身子动了动,藏在衣袖里面的手,紧紧抓住了圈椅扶手,说道:“汗阿玛,我暂且只想到了这些。最近在守灵,等到乌库玛嬷的丧礼之后,我再仔细理一理。”

康熙沉吟了下,问道:“照着规矩,你得守一年的孝,至少一年不能离开宫。你可曾考虑到了这点?”

太子答道:“汗阿玛,我已经想到了。一年也不算长,正好用一年的功夫,做好周全的准备。”

康熙神色淡淡,将齐佑的计划拿出来,对太子说道:“你拿去看看吧。”

太子忙起身走上前,拿到手里翻看起来。

康熙瞧着太子变幻不停的脸色,轻叹口气,终是做出了决定。

第四十六章

春暖乍寒的时候, 齐佑启程回了顺义。

太阳从天际悠悠升起,洒在身上暖意融融。路边草木绽放新芽,桃花杏花枝头,粉色花骨朵含苞欲放。李花已经迫不及待盛开, 雪白满枝头, 生机勃勃。

出了紫禁城, 齐佑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如以前那样, 他弃马坐在了车前,眯缝着双眸欣赏着眼前的春色。

官道边的田埂上, 三三两两的孩童聚在一起, 打量着他们庞大的队伍,好奇朝他看来。

齐佑朝他们挥手,他们先是吃了一惊,接着裂开嘴朝他欢快地笑,学着他那般挥舞着手。

马车驶过, 齐佑听着身后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面上亦浮起了久违的笑容。

好似从回了宫,齐佑就很少笑过了。在那里笑哭不大能由人, 守孝更不能笑。

他出了孝,太子要守满一年, 估计这近一年都不能笑了。

相比较起来,齐佑望着眼前广阔的天地,花草葳蕤, 摊开手掌打量,布满薄茧。扯着身上青色细布衣衫, 觉着自己这样就很好。

至于康熙怎么与太子商议, 让他拿出了银子来, 齐佑没去关心,不外乎康熙又采取了另一种平衡手腕。

大阿哥见太子没能去成顺义,很有眼见力不吵着要去了,跟着许了一笔银子。

其他兄弟们或多或少都拿了些出来,康熙这个名誉山长,自掏腰包凑足了五千两现银,交给了齐佑。

至于后续部分,除了大阿哥与太子,其他兄弟们还没长大,齐佑没有要求他们许诺要出多少钱,总不能让他们欠一屁股债。

大阿哥要出宫开府了,得赐府邸,田庄,银子。其他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长大,后宫的嫔妃们还在不断生。

齐佑不知道康熙的想法,愁不愁。多子多孙可不是什么好事。

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比如努尔哈赤那群儿子们,自相残杀得没剩下几个了。

大阿哥与太子之间的不对付,康熙也应该看到了端倪,想要兄弟友恭,他在做梦。

小到皇家,大到天下,人口增加带来的后果,齐佑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他也不清楚康熙有没有考虑过。

只是,五千两啊!

齐佑难得惆怅地叹了口气。

抄达春家,前前后后加起来都不止这个数。

算了,先凑合着用吧。

学堂周围齐佑留了些地,打算建商铺,只租不卖。

卖掉铺子之后,乍一下钱是多了,钱多了就是王八蛋,不能拿钱去挑战人性。

等学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招做生意的商户入驻。以后学堂会有源源不断的房租收益,用于教学研究等开支。

课桌桌椅这块,齐佑打算前去采买木材,不拘新旧,找木工师傅打造,没有中间回扣倒腾,能省不少银子。

建屋子这块则不能省,不说一劳永逸,至少要撑过十几二十年。不然以后拆这里,补那里,闹腾不说,还浪费。

先生这块更不能省,好的先生值得尊重,有本事的人应当赚到更多的钱。再穷,齐佑也不能画饼,减少他们的薪俸。

他觉着,银子多少,或许不能衡量他们的价值,但不能辱没他们的尊严。

先生得慢慢来,齐佑已经将此事交给了康熙,从大清各地广寻能人。

语言方面的先生,齐佑不能完全依赖西洋人。主要是传教士就那么几个,一旦上面决策有变动,就被动了,得预防完全受制于人。

齐佑将眼光投向了泉州港,广州港与扬州港,加上广西,云南,福州等地。

三个港口之地,经常有西洋人前来做生意,精通各种文,有本事的人不少。

至于广西与云南,福州等地,琉球,暹罗与安南等附属藩国的进贡,都在当地移交。使节来往,懂当地语言的不少。

有了这些打算,齐佑不大担心先生。只山长这个人选,让他几乎快愁成了少年白。

康熙只是名誉山长,学堂必须得有实际的管理人。前期齐佑可以兼着,但他不能永远留在顺义,他还有下一步的打算。

朝堂上那群官员,就算是大儒名家,比如张英,守完孝回京的李光地,被罢官窝在江宁的熊赐履,齐佑都不大满意。

八股文,或者其他文章写得好,官做得好,并不一定能管好学堂。

有人局限于酸腐,有人则太过圆滑,有失风骨。

当然,他们这些当大官的,来学堂当山长,就是贬黜了。

学堂的山长,要有真才实学,心胸开阔,眼界必须宽,兼容并包。

还得要外圆内方,但不能让做官做事,高出对学术的追求。

其他如医科,齐佑打算中西并进。西方解剖学已经发展起来了,法兰西在路易十三时期都有了科学院,各种期刊能发表论文,学术共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