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0)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明天再去吧,我怕太晚老爷子喝完小酒睡了。”呼延老爷子最是贪杯,他说自己早年进山受了冻,晚上不喝酒热不过来身子。

卓衍听后却少有的拒绝了儿子的合理建议说道:“就今天吧,明天我还有事另外安排你。”

卓思衡并没多想,听话地应了声去送鱼,老头果然在睡觉,他放下鱼在水盆里盖住,又给老人家紧好被子,检查了炉灶后才离开。

回来的半路上天空便下起雨,北方春夏最爱有疾雨,说来就来,乌云才至电闪雷鸣也刚亮响起来,硕大雨点便马不停蹄往地上砸。卓思衡紧赶着跑回家,还没进院就看到卓衍比这雨还着急的架势撑着伞往外迎他。

父子二人都是淋透了雨,慈衡给熬了驱寒的汤喝下去又洗了个热水澡才缓过来。

第二日一早,卓衍便叫卓思衡随自己出去。

只是他准备了好些东西,不似寻常出门父子钓鱼谈心那般轻巧,两人又是鱼又是皮货,还有些拖人在宁朔买来的些许南货,两手满满,再不能提时卓衍才迈出家院门。

昨夜豪雨后乡路泥泞,断了的树枝和落了的花萼被行人踩得到处都是,卓衍一直沉默着走在前头,卓思衡好几次提出再帮他多拎一些东西都只是被摇头拒绝的。

卓思衡心里有点奇怪,吴里正家他也去过好多次的,有时过年走动拜访,有时为些孩子读书的琐事,却都没这次这般郑重又诡异。

走着没几步便到了吴里正家,卓衍带卓思衡行礼后放下礼物,便一同进屋,这次卓衍没有在请让后落座,而是朝吴里正深鞠一躬,郑重道:“不瞒里正,晚辈这次来是有要事相托。”

乡下质朴,乡里乡亲走动拜访也都随意,他这个里正说是小吏,其实也就像个村里的操心老人一般,没什么架子更没派头,吴里正哪见过这串门架势,吓得他赶紧摆手道:“卓教习可是咱们乡的大恩人,可千万别这么说,你家的事儿就是咱们乡里的事儿,尽管说!”

“晚辈打算两个月后带思衡去宁朔考科试。”卓衍依旧保持郑重地语调,一字一顿说道,“需要里正您出具带画押的家状和保单,再由我带至宁朔的州府衙盖了公家的文印,孩子才能入考场一试。”

吴里正听闻后表示,这果然是正经的大事!他虽不识字,但由卓衍书写他来盖章便没有问题,这可是他们乡里第一个出去考试的孩子啊!

而一旁的当事人卓思衡听罢却愣在原地。

他听卓衍讲过,本朝科举三步走是解试、省试和殿试,但想要参加第一关解试,则要么是国子监的学生,要么是州学在录的生员,而他自己两边不靠,只能用第三种方式获得资格:参加资格认证考试并通过,也就是科试。

虽然知道一定会来,但自己的科举之路真的迈出第一步时,卓思衡还是略有些惶惑:这种交付命运的感受实在奇异,是从前所不曾有过的。

不过,他活的第一辈子还从没怕过考试,也该让他见识见识,这辈子的考试有何能耐。

第7章

出行去往朔州州府所在地宁朔城前,卓衍和卓思衡特意换上最好的布袍。

这两套袍子还是刚到杏山乡落脚时,朱通从当差的流放地托人带回,来人说是帝京那边有人打点送来点名给卓家的,朱通已让那人回去告知托人办事者卓家大赦到杏山乡的事情。从那往后,姨母托人带来的衣物便都直接送至家中,只是照旧没附有字条一类信笺,又仍在衣物内襟等处绣了只做记号的肥美小鸭。

如此,卓衍觉得似乎姨母送这些东西也都在避人耳目,家里也不好大大方方回信感谢,怕反倒给人添了麻烦,只得拿些土产交由带物至此之人,让帮忙私下带句家里的情况或是感激问候,又多打点些铜板叮嘱其回话时需注意,务必不能让姨母难做。

即便没有沟通,卓家收到的全家人衣服仍然随着时年变化逐渐尺码加大,款式也愈发多样,之前卓思衡收到的还是短衫较多,今年已开始送些适合他年纪大小穿的曲领窄袖布袍。只是未免衣物半路被克扣,带来的仍大多是半新旧衣,但从来都是极为干净又仔细熨烫过,样式利落质朴,看得出来是用过心的。唯一的怪处是偶尔给两个女孩寄来的头绫绑带就有点太花里胡哨了,慧衡和慈衡两姐妹自幼在苦寒之地与乡下长大,都不太在意穿着打扮,平日里朴素整洁便够用,也都不怎么用得上,卓衍只说这可能是最近帝京时兴的小女孩头饰,用不上也都收起来,毕竟是妻妹一番好意。

此次出门科试换好衣服后,卓衍打量儿子,眼中都是掩饰不住的欣赏。

思衡长相十分肖似母族。卓衍自己和两个兄弟一个赛一个的剑眉星目英气逼人,而妻子的娘家三个姊妹兄弟皆生得眉目秀丽面庞轮廓柔和,各个气质温雅恬淡目含静泓。卓思衡从宋良玉处得了这种清贵雍容的容貌气度。他今年一十三岁,有了少年人的身形,即便只穿薄青色旧布袍,也仍长身玉立,举手投足间俱是儒雅温文的书卷气流露,更兼端方淳和与目光清澈。

卓衍又思及他待人亦是真挚自然,既无寻常子弟那般年少轻挑,也不畏缩局促。诚然,自己儿子行事固然方圆合度内敛自持无不妥帖,却又有好强一面,读起书来专注万分时,浓墨一般的眼瞳里全然是自家人那种心无旁骛的冷静投入,对答问题神采自信笃定,眼眸中烨然有光,变了音后吐字亦是清越顿挫,抑扬有力,偶尔还有股舍我其谁的仪度气韵,这般品性样貌与帝京的世家子弟想必也是不遑多让。

卓思衡并没注意父亲一路都在观察自己,他满脑子想得都是考试。

慧衡、慈衡与悉衡三人送父子俩到乡路旁的牛车边,吴里正与几个乡里孩子的父母也在此处等送,二人一一谢过后才坐上牛车挥手话别,慈衡与几个小孩子不停喊着要卓思衡好好考,车转过溪桥,便看不见杏山乡和送行的人,那一阵阵清脆嘹亮的童声也被夏日欢畅的溪水漫过。

卓思衡的心便又静了下来。

他脑中略略总结了一下自己自开蒙以来的学习情况。

虽然在流放期间没有真正的书读,但有进士出身殿试二甲第七名的亲爹言传身教,他的入门门槛其实比许多寒门学子要跨越得还容易些。在流徙地期间一共五年,他已经学完了四书五经,甚至《文选》和《千家诗》许多卓衍还能出口成文的内容也都细细学过。

至杏山乡后,全家重获自由,卓衍也有了微薄的非现金收入,每月休学的两日里,卓衍会随前往州府宁朔城的乡亲一道同去,将一些学生家里给来的粮食、山货与土布换做银钱,买些日用品和文房四宝,偶尔还会带回一两本二手旧书,卓思衡也读上了这些其他经史子集,不止开阔了眼界,行文水平更是在这一年突飞猛进。

而早在半年前,每旬卓衍都会对卓思衡进行模拟考试摸底,都是按照科试的内容出题。卓衍自己是以国子监监生身份考得解试,虽没参加过科试,但却曾任礼部下辖的祠部郎中,专管全国低等级地方考试,出过的卷子都是由他过目批示再上报后下发,最是熟悉个中出题道门。

通过这么多次模拟考试,卓思衡也早就总结出科试的考察范围,即:《论语》十帖,对《中庸》、《礼记》墨义十条,《大学》、《孟子》、《尚书》大义五道、《孝经》诵文一道。

其实就是《论语》完形填空十个空,《中庸》、《礼记》的名词解释十条,《大学》、《孟子》、《尚书》的问答题五道,《孝经》阅读理解一篇。

最恐怖的诗词、书经议论文和时策申论都不在这个资格考试范围内。

每次考试后,从父亲盯着自己卷子时那副欣慰满足感动又欣赏的表情来看,自己要取得这个资格是不难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