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39)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杨令显这下迷惑了,太子到底要问什么,又放心了什么?

“敢问你同卓家四公子可是莫逆之交?”太子一双明亮的眼眸盯着杨令显,一字一顿说道。

“这是自然!”杨令显颇为自豪,毕竟在他之前,内敛沉闷如卓悉衡是没有一个朋友的,“我俩是真正的兄弟,他那个人别看话少,但待人实心实意的,可是个值得掏心掏肺的挚交!”

太子点头道:“既然如此,你愿不愿意为我捎带给他一句话?”

“他这两天春休在家,要不然等咱们回去,我带他来见您?”杨令显不懂为何此事要经过自己这么弯绕,太子虽然早年不受圣宠,但这两年也算得了长进熬出了头,皇帝甚至偶尔议政时还将他带着,对皇后的态度也缓和许多,故而太子虽然仍非炙手可热的人物,却也没了从前那份地位的尴尬,再无人敢轻视。更何况他杨令显也不是那种拜高踩低的小人,太子毕竟是太子,若有吩咐当然是他带着卓悉衡来拜见。

可听了这话,太子的眼中却流露出惶恐和焦急,使劲儿摇了摇头:“不行……我不能见卓家的人……但此事关系到卓悉衡的大哥卓思衡,我曾受他重恩,不能坐视不理,只是没有可信之人从中捎带……之前看你维护卓悉衡,又将事情都揽给自己可见你们之间的兄弟情义并非作假,我想我可以相信你,你也愿意帮助卓家,对不对?”

太子语调从急到缓,最后用期许的目光化作一个殷切的笑容,简直令杨令显无所适从,只是连连点头不断保证,自己当然希望兄弟一家平安顺遂,若是有事,他肯定责无旁贷会带过话去。

如此,太子才深吸一口气,逡巡四周确定无人后,低声说道:“卓思衡的瑾州州府学事司提举乃是吏部与父皇共同商议敲定,郑镜堂郑尚书似乎……很是积极,我担心唐家早有预谋要卓大……人……就任此职,其中为何却是不得其解。我希望你能告知卓悉衡,将郑镜堂与父皇秘密议定之事传递给他哥哥,我或许不知道缘由,但以他的能耐必然会规避麻烦顺利在任。”

杨令显没想到是这样的大事,也一时脑中空白,可他想到自己哥哥要是有这样危机,那他也是要责无旁贷的,这种心情加上与卓悉衡的结交情谊促使,他也顾不得许多,毕竟男儿一诺千金,方才答应的事怎好不作数?

“太子殿下放心,我必然将此话带到。”

太子说完这件事,似乎整个人终于松弛下来,用他略带忧伤的眉眼满怀寄托地看向杨令显,真挚说道:“多谢杨兄相助,我虽是太子,却不如这世上大部分人自由随性恣意快活,但能如此坦然信任一人的感觉却是真的太好了……”

第91章

潘惟山的咳疾犹如一夜痊愈,此时卓思衡面前的是个精瘦干练的中年官吏,头发甚少斑白,肤色深郁,笑声爽朗不输他的儿子潘广凌。

“本该我去见你谢你,却要你上门来拜见,实在是如今身份尴尬,不好私下会面,也是怕你刚到永明城人还没立足,先落得个‘谄讨机巧’的恶名。”潘惟山苦笑摇头,“你接了烫手山芋,可此地想看你笑话的人却比想你能力挽狂澜的人要多太多,你心中可要有数啊……”

卓思衡同长辈说话时有一种特殊的乖巧感,显得格外老实:“我是来替雪赫拜见伯父的,他让我顺路带了些土产,总要亲手送到才算不负嘱托,怎么好让您亲自来一趟?可是……恕晚辈无礼,前日见伯父似乎咳疾未愈,缘何今日却精神矍铄?”

潘惟山听罢哈哈大笑道:“你若不是以替下属探疾来见我一见,我们哪好有机会说上话?你来前几日我却有风寒,不过调理得当早便好了,但我想着我家那小子肯定要给你添麻烦,所以干脆继续‘病’着,我也是有话想对你说。”

小潘啊小潘,看看你爹!你为什么没有遗传到这些圆滑的精髓!

卓思衡真的很想拎着潘广凌的脖领子来听课,也感激潘惟山的周全考虑,慨叹道:“我同雪赫名义上是上下职属,实则却更像手足,实不相瞒,我有时训斥他怕是可能比伯父您还要凶狠一些。”

“我要说的也正是此事。”潘惟山忽然正色起身道,“这两年多谢你替我教养那个不争气的蠢材……我的儿子什么德性我自己清楚,他自小不爱读书,专爱看些旁门左道的东西,不过也罢,当爹的我努努力,熬到品级,给他谋个荫职,也是我一个父亲该行的事……可他那脾气,云山啊,你说,他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官场啊?每每要替他料理一些开罪人后的人情往来,我时常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可是自你到任安化郡通判,他好像变了个人,虽更少回家,然而再没得罪人惹事不说,有次年节后还找到我,叩拜行礼说自己之前胡闹任性让我操心是为不孝,如今跟着你学了好些做人做官的道理,今后定要痛改前非。我真的是……喜出望外四个字难以形容那种为人父亲看子女建木成材的心境……我给你的老师我的好友曾大人去信,也问了你到底何许人也,怎么有这样通天彻地的本领?他倒是还跟我卖关子,只说他的学生自然是人中龙凤。”

说完,潘惟山竟要给卓思衡行一礼:“寻常人家都知尊师重道,你便是我儿的恩师,我行一个尊师礼也是该有的。”

卓思衡最怕这个,赶紧去扶,又按着潘惟山坐下,略思忖了言辞后才缓缓开口:“雪赫只是不适合安化郡衙门的氛围,其实以他的个性,若是去到个强腕能吏任下,定然早就做出一番功绩了,我这绝非奉谄之语,伯父,你说雪赫小时爱看闲书,不钻研科举文章,可是恰好是他的‘闲书’知识造福了一方百姓,可见眼下的科举虽也能为国抡才,却仍是筛网不够稠密,没办法真正选贤任能将有识之士依照个人的素养筛选出来,这不是雪赫的错。”

潘惟山听卓思衡讲自己儿子,心中却是微微一惊,心道这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官吏如此见微知著知人善任,或许真的是最合适整顿学风的人选,他能针砭时弊敢开口去言科举祖宗之法的利弊,又似乎对任人有自己的认知……

“但如今瑾州地方上的学政若从宏远着手,恐不能立竿见影。”潘惟山觉得自己也真是年纪大了,忍不住叮嘱年轻的卓思衡不要只着眼明处远处,要多看眼前的弊端,先从微末出着手。

卓思衡觉得如果是曾大人在,也会这样细心耐心提醒自己,心中颇为感激道:“晚辈明白,明日我就去州学看看情况。”

“今天王伯棠的话虽说有试探和恫吓你的意思,但其中一事却是没有夸大。”潘惟山看卓思衡沉着且条理先后已拿捏了分寸,愈发喜欢这个年轻人,干脆敞开天窗将话挑明,“他说州学如今废弛,那也是实情。你去到那里先别忙着动手整饬,走访后再落实自己的心思。我信你是有盘算的,但到底此事艰难,多想想如何保全自己并不算尸位素餐,还是要量力而行才更稳妥。”

这是官场混了几十年老油条的忠告,卓思衡当然会听,但他也只是有选择的听,嘴上表现得乖巧听话懂事,但心中却有股气劲儿。

要是他弄不好眼下瑾州的学政,还谈什么将来去整肃全国的学风?

更何况若是在唐家人眼皮底下办事不力,那他岂不是对不起这份为他量身定做的人事调遣?

不论什么缘由,他都必须坚定且锋锐的去行事,不能有半点温软之意,否则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退避和失望。

卓思衡相信自己,但也倍感压力。

离开潘府后他深吸一口气,只觉海风咸润填充肺腑,精神振作许多。已是许久没来到过这样繁华的城市,夜灯挑亮恍若白昼,卓思衡牵马步行,趁着舒适的海滨春夜好好替自己理一理冗杂纷乱的思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