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53)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顾缟同高永清一道谢恩领旨。

离去前,曾玄度忍不住想,此次事端,只有二人全胜大捷,一是卓思衡,所思所想皆达天听,且诸事今后可以放开手脚继续施展,只怕今后天下学政都尽归其治下。其二便是皇上。

皇上想做的事,想提拔的人,他都完全主宰,但面上仍是贤君温厚的模样,半点没有折损自己的威仪与君望。

不知道将来,自己的这个门生和自己辅佐的君王,到底谁在政治手腕上更胜一筹?

曾玄度只是想想,便不敢深究。

……

几日后,卓思衡看到自己折子上的朱批差点没笑出声。皇上的申斥和他小学时候有次上学迟到老师的口头警告没有什么区别,翻译过来就是:

你呀,事情办得很好,可是有点着急了嘛,大家都说你稳重,怎么到了地方却反倒急躁了呢?事情呢你就继续办吧,朕心里有数,但你这个样子,朕以后也不放心你再到外面去外任,罢了罢了,这样吧,两年之后,你回来帝京,继续在朕眼皮子底下做事。希望这件事可以给你一点长进和经验,朕欣赏你,信任你,但也要有分寸,朕等你的好消息。

卓思衡面对这番“春风化雨”的言辞,当然淋涕上表,感谢皇上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并用比皇上还委婉的措辞表示他下次还敢。

于是就这样,他任期的后两年在风平浪静中度过,当三年任上后的考评抵达时,卓思衡的名字后面赫然写着优上。

同时到达的还有一纸中书省同吏部的调令:

瑾州学事司提举卓思衡,右可试国子监司业,擢升从五品,召令既出,述返帝京。

第101章

贞元十七年冬,卓思衡自瑾州学事司提举任上辞别,即将一路北上,回到国家的中枢。

为少叨扰旁人,他选了卯正时分出发。

慈衡已在他安排下先坐船至江南府建业,他们兄妹二人家私极少,家仆随从只有陈榕一人。慈衡足够打点,她同陈榕先携带行囊前往江南府,而卓思衡还要在离去前安排些琐碎学政事物,到离开的前一天便是一夜未睡,反复确认已将所有在任公文处理归档完毕,他才默默又在自己住了两年的院子转了转,待到天将明未明,他才独自牵马,踏过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石板路,抵达永明码头。

码头最早便是卯正开闸,宋蕴和本想让他坐自家海船前往江南府建业,卓思衡却觉得还是低调些好,自己在一家纸笔铺子的货船上赁了个小舱,足够栖身了。

月夜正悄悄淡去浓郁,清光自海侧蔓延,照亮码头内条形砖石铺就的路。

卓思衡边走边想是否还有遗漏,忽然听见有人喊他,原来是船主老远看见闷头走路的客人,在刚浇过水的舢板上招呼。

卓思衡在永明城的知名度比不过在安化郡泉樟城。他做通判到处往外跑,和田间地头的乡民山民混得很熟,可在瑾州州府永明却是只管学政,两年下来除了学生家和门口做生意的小摊贩,几乎没人知道有他这号人物。

于是他和船工打招呼时,旁人也不用敬语,喊着粗话招催促,卓思衡也不顾形象,拎起下摆,小跑登上舢板的长栈。

“卓大人!”

顺着叫自己的声音回过头去,在熹微的初生朝阳协助下,卓思衡看见码头上自己刚站过地方的后面,不知什么时候多了数百人。

站在最前的是潘广凌和他的父亲潘惟山,陆恢看卓思衡回头忍不住朝前一步越过他们;吴兴也带着窑工们聚在一处;宋蕴和同茶园的老伙计都在;孙静珈、聂铸明是在所有州学官吏的最先处,而鲁彦则领着二百多个州学生,紧紧围住所有人。

卓思衡愣住了。

“大人!”潘广凌还是那样的急性子,非要抢在所有人前开口,“大人!我们是来送你的!”

“大人请放心。”陆恢言简意赅。

潘父只是笑着微微颔首,但脸上的感怀并不比他儿子少。

而其余人也是此起彼伏一句“大人保重”,“大人顺风”。

卓思衡一时眼眶发热,踮起脚摆手,却是一句依依惜别的话都说不出来。

“大人对瑾州安化郡和瑾州数万学子有不世之善,请受我们一拜吧!”鲁彦大喊。

所有人都齐齐弯腰垂首,朝卓思衡深躬以礼,码头上偶有脚夫同客商路过,都是不解,却见一群人朝着一个他们未曾见过且穿着便服的年轻男子行礼,心道这么年轻就做了大善人,结下这样多的善缘,是必有福报的。

卓思衡眼角潮热,正要跑下去,可船帆方才就张开,此时风力满盈,船工以抽回栈板,只是都错愕看着卓思衡,不知道怎么回事。

船被风推助,渐渐离开港埠。

卓思衡只好以手拢音朝众人喊道:“幸甚见之,是我该谢你们!”他喊完声音颤抖,眼泪也不自觉滑过腮边,只是此时众人已远,他们再喊些什么,卓思衡便听不清了。

自己总是处理不好这样送别的场景,每次都哭得像个小孩子。卓思衡怅然了好久,他在瑾州这两任长进极大,至少对他自己而言,真正走至民间,方知庙堂之高未必事事了然,而江湖之远却自有学崖攀援。

他在瑾州遇见的人,也令他有种不枉此生的畅意。

潘广凌如今在通判任上已极有作为,何孟春已调回帝京,圆了何夫人的夙愿,据说新调派来的刺史曾在六科有过很辉煌的战绩,想必也是个性勇毅的兄弟,或许会和潘广凌再接再厉;

卓思衡临走前同陆恢长谈,希望他以白身再入科场。陆恢的书笔之力绝不输科举试子,他心中有未展之愿,还需以官身才可实现;

岩窑如今内设了官窑,同民窑一道每日每夜热火朝天的烧制,但吴兴仍是觉得不足,他觉得在岩窑式微之时本地父老没有放弃他们,于是他们仍是要改进配方,好教更多的百姓也买得起蜜瓷;

州学里如今学生越来越多,半天轮课排课已不好满足,于是又另辟了学舍,方便诸人自选时辰应课。不断有丁忧在家的官吏私下找过来也想当个老师教教学生,发挥一下余热,卓思衡也照单全收,若是学问不行的,就让他们去讲科举的经验,也算受欢迎。孙静珈还是管他的仓库,不过他现在手头工作又忙又多,毕竟学生多了,仓库里需要的东西也多,那些在书院小街生意做得好的商家都愿意出钱租借仓库存放货物,听说还有不少高价来买租铺的,旬休时,卓思衡还会开放书院内外两街,仿效大相国寺万姓交易那样开门迎客,收效甚好。聂铸明跟着陆恢学文书的书写,眼下也算是出了师,而鲁彦在一众学生中为佼佼者,他打算明年科举之期便赴考场,定不辜负卓思衡的希冀……

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在自己的引牵之下,这种脚踏实地的满足感同之前在翰林院抄写文书是完全不同的。

卓思衡喜欢这种感觉。

但他必须更上层楼,才能去触及更高的实地,去做不负此生的必行之事。

只是道阻且长,他的权力之路才刚刚开始。

上次来建业简直就是走马观花,这次卓思衡可有了时间。

一方面是本地述职加盖文书,但半天便可,其余的则是陪妹妹好好逛逛,给家里的妹妹弟弟和帝京还有别处自己那些亲朋好友多准备些礼物。

地方官的薪酬可比翰林院强了百倍不止,卓思衡觉得自己手头还算阔绰,便要慈衡放开了买,可慈衡也不爱闲逛,听说建业几处医馆大有来头,便要去看,后来只好卓思衡自己去压马路买礼物,大包小裹带回驿站。

除去这些琐事,宋端早就在同卓思衡通信里表示自己的父亲宋蕴惠想见他一面,卓思衡想着这位宋家当家还通过宋端私下传递些秘辛消息给自己,也算伸出援手,虽然自己和宋家有利益交换在,然而互惠互利,多年合作踏实又愉快,出于礼貌,还是要见一见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