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61)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这篇文章讲述自古以来帝王三种执政方式,尧舜是帝道,讲究无私唯公的德行与君主个人公义;王道则为周天子的仁义之政,讲究礼法和天下归心的德政;而霸道则是源自春秋五霸,乃是其富强一方的实用型方法论。

天下的所有皇帝都会称赞帝道、尊奉王道、实行霸道。

卓思衡觉得,在弟弟写出这篇文章后,或许是可以谈论一个禁忌话题的时候了,于是他压低了声音,看着弟弟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问道:“弟弟,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了皇帝,天下如何治理?”

“朝代更迭自有时分,会有人辅佐新的帝王归政的,只是大多也是依照此例。”悉衡没有思考便能给出标准答案。

但这不是卓思衡想要的答案。

他摇摇头,又问:“哥哥的意思是,皇帝这个人,从世间消失,再没有人在万人之上要人叩拜,而是人人去追求平等安宁的生活。”

卓悉衡呆住了,他不知道哥哥在说什么胡话,而已无法理解话中意味,他像是看一个陌生人一样看着卓思衡,好久之后才低下声音,疾言道:“大哥!你不许对旁的人说这样的话!只有我听过便完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怎么能宣之于口?”

卓思衡也愣住了。

是啊,这个想法……或许对于这个时代有些朝前了。

但此时或许言之尚早,将来未必不能有朝一日。

就像耕种田地,需要有人犁地播种,才会有开花结果之日,作物的生长有一季度半年和一年,但是一个新的时代,可能要孕育成百甚至上千年。

他现在能做也必须做的,不是攀居高位后自上而下破坏性的改造,毕竟眼下不是乱世,而是承平日久的时代,很难在其间以爆裂的方式孕育新生,然而,却能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将知识与开明的种子,播种入时代的车辙,当螺旋上升的历史回到无法冲破的节点时,便会看到此路已天地焕颜,新的时代就会应运而生。

“哥哥方才喝了点酒,这几年又看了些乱七八糟的书,胡说的。”卓思衡心胸中激荡,口中却只能含混掩饰过去,他拍拍弟弟的肩膀,“好了,哥哥不会对旁人说的,放心。”

卓思衡的保证纵然从来都是有实践的,但方才的话语太过震撼,以至于卓悉衡一时都不敢相信是出自最为端方君子的哥哥之口,他缓了好久才回过绷紧的心神,缓缓点了点头,却仍是觉得今天的哥哥古怪至极。

卓思衡只能笑着继续安抚弟弟,要他不要多心,催促快去休息,兄弟二人同塌而眠,也该说些轻松的话题。

但卓悉衡却有另外的事情讲。

和衣而卧后,卓悉衡顶着顶棚,忽然开口道:

“哥哥,我遇见了太子。”

这次轮到卓思衡惊掉下巴蹭得自踏上蹿起来。

没完了是吧?敢情他们全家都躲不开了是吧?

第107章

“太子,是个很可怜的人。”

卓悉衡仿佛没有看到哥哥的错愕,依旧静静望着漆黑一片,缓缓道。

像他们这样经历过悲惨命运的人家,仍然忍不住去同情那个尊贵无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依旧仿佛命运囚徒的孩子。

卓思衡的震惊也在这样弥漫的哀伤气氛里化作微凉,低低道:“太子……今年也二十岁了吧?”

卓悉衡点点头,也不知道哥哥看没看见,两人俱是沉默。

“你是怎么见到他的?”

许久,卓思衡才问道。

卓悉衡将当年大相国寺万姓交易所遇之事和盘托出不敢隐瞒,又不忘补充:“哥哥放心,后来再也没见过了,话都没有传。”

当年提醒之事,慧衡为求稳妥,未在信中全部写明,卓思衡只知道自己家得来了消息,却不知道消息的来源,如今明了一切,原来是刘煦在暗中不顾己身冒险相告。

这个傻孩子啊……

卓思衡心中怃然,思及今日皇上与赵王兄妹的天伦之乐家常之暖,再想到秋狩遇险,自己在雨后寒冷的夜里抱着的两个瑟瑟发抖惊恐万分的兄妹……

但这次太子的魄力和手腕,都让卓思衡刮目相看,五年未见,当年那个六神无主颓丧绝望的孩子也长成了敢担当的少年郎。

“哥哥,你心软了么?”

卓悉衡忽然转过头,在黑夜里看向卓思衡。

“还没到时候想这些。”卓思衡纵然真的心软,也觉得一切都言之尚早。

“太子未必就不能做个好皇帝,才学可以后天勤来补拙,但心性却源自伊始,不能更改。”卓悉衡喃喃道。

“才见了一面,就想给太子当东宫的幕僚了么?”这个话题太沉重,卓思衡拍了下弟弟的脑袋,假装轻松一笑而过,“好了,早点休息。”

这种性命攸关的烦恼事,还是让他自己来操心吧。

况且眼下真正要殚精竭虑的,也不是这件事。

第二日,三个弟妹都在睡懒觉,卓思衡一个人默默起床,替悉衡掖好被子,一个人去到五年未进的书房,看见桌椅摆放都分毫未动,陈设之上寸灰未有,再看桌旁还放了个小桌,上面也是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文房和装订好的纸册,一定是慧衡寻常读书用功另置的。

这次换了个大宅子,不止舅舅和表妹有地方住,妹妹也能有自己的书房,皇帝开得价码还真是值得自己卖命。

卓思衡无需擦拭布置,落座提笔,便开始书写密折。

所谓密折,并非事情有多隐秘不好宣之于口,皇帝之所以要暗中行事,是为了到时候改革学政真出了事,天子更方便甩锅给自己,很多皇帝都爱用这招,与臣子的谈话和计划不公开,到了出事闹开来,将事故责任一味推给臣子,一斩了之。圣上清明犹在,祸水东引,绝不沾染,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他和皇帝心照不宣的交易。

不过……他也不是晁错。

卓思衡提笔落定,两个时辰便写好密折奏疏,内容是他早已心有从容的东西,词句都无需再加斟酌,再抄录一遍以示郑重,而后便可密封,不经由中书省,亲自交到皇帝手中。

当天下午,卓思衡和家人吃过午饭,就带着密折进了宫。

天章殿内,皇帝默默看完卓思衡的奏疏,条条对应他昨日所言积弊,都有务实方略,其余更添了许多自己始料未及的奏议。

第一条,为让宗室子弟学有所长,即日起,有爵之家必须将没有功名和官位的继业之子送至国子监太学,由宗正寺典录在册;

第二条,国子监太学生准入仍是七品起,但按照目前太学生比例的三分有一数目,开放社会招生,由国子监出题考试,报名的身份限制与科举一样,其余并无其他门槛;

第三条,州学点报生员簿册,如同考编户籍,递交礼部与国子监,验过封存,每三年开科取士点报时,开取验明正身,防止有人徇私舞弊顶替冒学;并由国子监设巡检提学,同御史台巡检司职务,巡回各地方州学督办学政事宜;

第四条,轮请各地私学书院名师入帝京讲学,国子监重礼迎师,开讲坛聚求知,有显学名望者,可请入宫中开帝王经筵。

此四条对应皇帝之前的四条陈弊,具体细则还需再依照情形逐条细化。

但这四条都是为了应对甲方以便后面的讨价还价打好基础,卓思衡真正的目的都在后面的三条中:

第五条,国子监开设术算、农畴、匠作、藩文、医理、测勘、刑律七科,此七科不在太学学习,国子监将另辟僚属专设学堂,七科第一批生员上至公侯下至农商无论任何身份都可报名,通过专门的考试后,分派到各地衙署为对应科目吏员;

第六条,州学将与国子监实行一样的考校制度,即每半年一次需要将试题、试卷、成绩上报至国子监和礼部的考测,考察内容完全按照进士科设置,若是某州学考校大部分学生同期水平最低,则问责于州学学政;

同类小说推荐: